穿越时空,探寻古代巴蜀与南亚的交流过往

四川日报 2021-03-12 06:16 大字

热评

——评汤洪《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

□李丹

巴蜀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四周高山环绕,地形相对闭塞。不过,历史上的巴蜀地区并非是一个封闭之地,它与域外地区曾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20世纪以来,巴蜀地区出土了大量如青铜雕像群、金面罩、金杖、象牙、海贝等外来特征明显的考古材料,学者们开始研究巴蜀地区对外交流的具体情况,收获多多。中华书局近期出版的汤洪教授《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一书,穿越千年时光,带领人们探寻古代巴蜀与南亚那段文化交流的神秘过往。

《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一书包括蜀布与邛竹杖、茉莉与茶、巴蜀井盐、象牙与海贝、琥珀和南亚的时空交流、峨眉与早期佛教、道教南传、彝文与婆罗米文字、李白的印度文化情结等十个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专题篇章,主要涉及物质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学艺术等三个方面,作者精心选取了古代巴蜀与南亚地区文化交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以此展现古代巴蜀与南亚文化互动融合的具体情况。

这些文化元素中有些可能是已为人们所知晓的,比如象牙、海贝等,而有些则可能是人们常见却并未曾真正了解的,比如茉莉。历史上的文人总以美妙的语言去赞美茉莉,说它“天赋仙姿,玉骨冰肌”,说它“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而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茉莉花》更是将茉莉的芬芳唱进了大众记忆深处。或许是对茉莉太过熟悉的缘故,人们很少去深入了解它的由来。书中第三章“茉莉与茶的完美邂逅”中,作者勾稽文献发现“茉莉”一词最初来到中国时有“末利”“抹厉”“末丽”等同音异形的写法,“这与外来语词初译时期汉字记音的随意性相符”,“茉莉”一词极可能为外来词,而茉莉花也极可能为外来物种。接着,作者考察茉莉属花品种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从南亚到东南亚再到中、日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符合物种自原产地向外传播的传播规律,且茉莉在梵语中作“mallica”,在柬埔寨语中作“maly”,后者明显是前者的语音简化,因此繁盛于东南亚的茉莉很可能来自印度。

茉莉一来到巴蜀便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与当地绿茶结合形成茉莉花茶这一茶之新品种。茉莉花茶在巴蜀地区十分常见,可以说已经融入巴蜀人民的血液里了,无论是在茶馆里,还是在寻常人家屋中,一杯清香的茉莉花茶总能带给巴蜀人民嗅觉与味觉上的双重享受。

茉莉只是古代巴蜀与南亚文化交流时众多文化元素中的一个,其“身世遭遇”已然如此令人惊讶,而书中的其他论述亦同样精彩,以第八章“峨眉与早期佛教”为例。对于“峨眉”一词的由来,古人多有阐释,有人说“峨眉”即是“蛾眉”,也有人说“峨眉”因“涐水”而生名。事实究竟如何呢?作者在经过多番考证后认为,这两个解释都不对,峨眉山名称的由来应与印度早期佛教在巴蜀的传播有关,“峨眉”一词是法藏比丘阿弥陀佛“Ami”之音译,是外来音译词在进入汉字系统后逐渐意化形成的。作者的这一论断厘清了千百年来对“峨眉”的种种附会歧说,展现了“峨眉”语义的本来面貌。

当然,巴蜀与南亚在古代的交往绝不局限于物产的往来、宗教文化的互相渗透,而且在语言文学艺术上有着较深的渊源。就文字而言,作者认为印度婆罗米文字与彝文的书写顺序相似,且皆有由点画构成的字符,以此推测二者极可能具有某种关联性,同时探究了古蜀语言文字与彝语彝文的亲缘关系,认为“不同于中原文字的巴蜀‘左言’融合彝族音节文字,辗转于遥远的南亚古老‘婆罗米音节文字’发生着令人惊叹的时空源流牵连”。

往事越千年,今朝来看,许多事物的前世今生都已经模糊,却仍然能在现存事物中探寻到些微从前的模样。巴蜀地区与南亚地区在古代的文化交流过往同样如此,你以为它很神秘,但只要存在过,便总能在细微处发现蛛丝马迹。

新闻推荐

峨眉山市荣获“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夏青记者苟邦平)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通报表扬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