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他的眉山:带走山的盎然,还给人间灵秀

济南时报 2020-11-02 13:50 大字

□曹媛

在成都西南,站在峨眉山上向北眺望,岷江从一片平原蜿蜒穿过,眉山如一颗钻石坐落其上。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父子就诞生在眉州的眉山县,现为眉州市东坡区。

传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的一天,眉州城东郊外发生了一件怪事儿,大街小巷都议论纷纷。

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眉山县彭老山,不知为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竹林更是一夜之间全都变黄。

更奇怪的是,60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

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那一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灵气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灵气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才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比起中国历史上天降祥云、紫气笼罩一类的传奇诞生故事,苏东坡的传说,赋予了家乡人更多的情感寄托。

超逸却又亲近,空灵却又温情。这也许正代表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他不是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充满了仙道之气;也不是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一生沉重悲凉。

苏东坡身上,有让我们痴狂的灵气,使我们无比神往,更有让我们觉得亲切的人间烟火,令我们无比亲近。

眉山地方不大,是个普通的小城,但读书的风气却非常浓厚。

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一年,眉山县举荐参加进士考试的有45人,考中进士的13人,中榜率近四分之一,这在古代科举时代是很了不起的成绩。连宋仁宗也点了赞:“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

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文学世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北宋文坛大放异彩。父子三人并称“三苏”,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眉山人提起苏东坡,讲到三苏,满满的骄傲之情。他们更将苏东坡的印记延展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眉山有东坡区,“东坡肉”的招牌随处可见,甚至也有“徐州路、惠州路、儋州路”这些以苏轼生前任职过的城市命名的道路。

苏东坡永远是这里的孩子。

童年的色彩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底色。苏东坡一生命运跌宕起伏,仕途坎坷,屡遭排挤,数次贬谪。即便是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刻,他依旧可以乐观而坚韧地活着。这与他的童年密不可分。父慈母爱,兄友弟恭,是他心底温暖的堡垒,也是抵御痛苦的力量。

从签书凤翔府风光上任,到“乌台诗案”因言获罪,祸从天降;从辗转四州恩施百姓,到五改谪命投荒贬逐。苏轼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着和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完美结合,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苏东坡、可爱的苏东坡。

他的粉丝遍布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书法界,爱他,名列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一字千金不为过。

美术界,爱他,“成竹在胸”有典故。

吃货界,爱他,黄州“东坡肉”、岭南“东坡羹”……还附赠食谱。

中医界,爱他,《苏沈良方》是专著。

酿酒界,爱他,最早“鸡尾酒”,来人送几口。

治水界,爱他,横贯西湖的苏堤,清淤添色,造福人民。

开矿界,爱他,冶铁业完成了从木炭炼铁到煤炭冶铁的华丽转身。

然而最让人爱的苏东坡,还是那个潇洒挥笔诗词歌赋的苏东坡。

每一个中国人,心头都或多或少地萦绕着他的诗词佳句。深情时,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落寞时,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狂妄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豪情时,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惆怅时,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的文学,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于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喜爱苏东坡的原因,千百年来,他的力量已经被内化到无数中国人的内心。

他机智、幽默、坦荡,乐于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自己的创造力。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无限潜能,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茁壮。

感谢眉山。

新闻推荐

乐山市、峨眉山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

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张清记者蒋培路)近日,四川省爱卫办向乐山市发函反馈,2020年9月2日至6日,全国爱卫办组织专家对乐山市和峨...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