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论道”专家精英聚焦巴蜀文旅发展

三江都市报 2020-09-28 07:30 大字

马尔科洪清华康国明张诚

疫情大背景下,全球文旅产业遭遇怎样的冲击,未来发展方向在哪儿?旅游新常态下,乐山旅游有着怎样的新机遇,如何建立更强的竞争优势?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该如何插上科技和IP的翅膀,去应对疫情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25日举行的峨眉高峰论坛上,以“登天下之秀,论文旅之道”为主题,国内外文旅精英聚焦文旅行业关心关注重点热点,发表主旨演讲。

疫情之下  四川冰雪产业前景可期

马尔科(奥地利AST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近年来,中国冰雪运动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以滑雪运动为例,截至2019年,国内滑雪场新增28家,总数达到770家,滑雪人次增至2090万。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整个雪季被“冷冻”,冰雪企业运营收入锐减。但冲击之下,我们也要看到未来的机遇:从中长期看,疫情影响将逐渐减弱,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冰雪运动进入发展快车道不会改变;疫情冲击将使人们更加崇尚健康体育,走出户外、亲近自然将日益成为更多人的生活常态,冰雪及户外体育运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应对疫情,中央及各地政府将出台更多鼓励文化体育行业投资及消费的政策。

四川有着发展冰雪产业的基础,包括峨眉山在内,是周边地区冬季冰雪运动、康养度假的热门地。

我的家乡是奥地利,奥地利和四川有着相似的地形和地貌,适合发展冰雪产业,包括冰雪运动旅游、康养度假旅游、山地户外运动等。借鉴奥地利冰雪产业发展经验,四川可以立足全国、放眼世界,深度挖掘文化,强化管理运营,打造规模大、项目多、设施全、配套完善、风景优美的旅游首选目的地。

旅游新常态下  乐山可建立更强竞争优势

康国明(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疫情对旅游带来的改变是深远的,游客比以往更加重视感情、陪伴、健康、安全,健康生态型的旅游体验与特色资源,将获得消费市场的追捧。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近九成客户对国内跨省游报以期待,该如何根据游客消费需求变化进行休闲旅游创新,提升休闲旅游的产品供给力、市场吸引力、行业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成为文旅产业复苏的重要课题。

其中自驾游市场将进一步发展,乐山的周边有成都、重庆这样的大都市,自驾游市场巨大,创造一个更好的汽车旅游综合服务环境,这是乐山的巨大优势;同时,大量出境旅游市场转移到国内市场,乐山要做好发展高质量旅游的战略准备,以高品质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迎接各方游客;另外,乐山有特别好的美食资源,打造一个边吃边逛的主题街区,展现乐山文化活力和市井气息,这是乐山发展“城市游”的独特优势。

如今,“低密度+高品质”成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乐山在城市品牌综合打造和升级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工作积累,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增加更多新的内容,让乐山的“乐”有更丰富的承载、更难忘的体验。

在推动形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乐山拥有超级优质资源禀赋,发展潜力无限。接下来应该紧紧围绕顾客需求,立足“乐山大佛、峨眉山带来的神圣之气,青山绿水所带来的清新之气,以乐山美食为标志的人间烟火之气”,开发高品质旅游产品,深度锁定家庭、老人、年轻人、企业客户等核心游客群体,建立更强的竞争优势。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需要科技和IP

洪清华(景域驴妈妈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振兴政策必须着力破解“大众旅游初级阶段陷阱”,稳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科技、IP和旅游融合,提升旅游市场主体竞争力,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今,中国文化和旅游业进入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不再是仅仅地理范畴的资源和历史文物范畴的资源,知识型、文化创意性的IP资源,显得更重要,其中IP是竞争力,科技是生产力,业态是生命力,运营是驱动力,资本是助推力。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化共同体是基础,利益共同体是根本,产业共同体是趋势,政策共同体是保障。要充分发掘巴蜀地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IP资源优势,进行深入融合发展,成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金钥匙”。

随着线上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增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深度改革着旅游业,在科技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中,应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多项技术,打造沉浸式智慧旅游体验。另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有很多知名旅游景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还没有形成大的IP,需要用旅游IP的市场观念和商业模式,通过产业化思维推进新时代的旅游IP打造,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

相信插上科技和IP两个翅膀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业,能更好应对接下来的机遇与挑战,加速推进四川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疫情防控常态化  聚焦田园综合体发展

张诚(田园东方创始人兼CEO)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文旅行业出现新趋势。

我们看到,社区商业、近郊、乡村等短途休闲消费率先恢复,社区化、生活化、日常化成为常态;乡村振兴战场的模式进入新阶段,政府投资走向常态化运营,乡村文旅与村镇发展融合,宏观视角下人口和产业重构加快,呈现城乡融合与“在地村镇化”;疫情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价值理念,深度自然生态理念和生活方式追求深刻涌现,让田园成为刚需;生活场所、工作场所、社交场所、商业场所,都将文旅化,创新业态层出不穷。

当然,这些趋势其实本来就在,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趋势。所以我们尝试提出“在地村镇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维度,对乡村振兴战略及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理解、思考和实践指导。

政府重新对乡村空间进行规划,而人们也期待绿色生态宜居的新乡村。未来20年,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将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最终形成新的社区、新的小镇。

站在“在地村镇化”的角度上,从人口和产业入手,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所关切的生态文明城乡形态的兴发,就有可能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之下得以修复和发展,也有可能在我们相对稳定的、保证国家稳健进步的情况之下,迎来科技力量和产业结构的新台阶。

记者  鲁倩文  宋雪  文/图

新闻推荐

“泼彩峨眉山”郭志全艺术展开展

本报讯(记者张波)日前,由市美术家协会主办、蜀魏堂艺术沙龙承办的“泼彩峨眉山”——郭志全艺术展在峨眉山市念庐酒店开...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