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宿将萨镇冰的四川壮游(八)

华西都市报 2020-08-05 02:48 大字

萨镇冰赠给石克士的照片。上面的题字留下了重要的时间线索。

□王国平

1940年初,萨镇冰抵达宜宾,在这里结识了寓居于此的安徽籍书画家石克士,两人饮酒联句,几近一旬。此后,萨镇冰回到重庆,继续其“由蜀,而滇、桂、湘、黔、陕、甘”的旅途。

从1938年5月19日抵达成都算起,除去前往北京的数月,萨镇冰在川中 一 年 有余。这些川中风物,给萨镇冰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峨眉山的青峰、松院、磬音,时常进入萨镇冰的梦里。

响必应之与同声

1939年12月底,萨镇冰从乐山到宜宾,入住中华旅行社,由此结识了寓居于此的安徽籍书画家石克士。

石克士(1899-1991),安徽合肥人,经历传奇。1923年,考入上海南方大学文科学习,期间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25年毕业,担任孙中山在上海的宣传报纸《中国晚报》副刊编辑。国共合作时期,任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并与恽代英、萧楚女同任委员。1927年,担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监察委员和省政府秘书。后上北京,创办《大江日报》。

因夫人是宜宾人,受国民党内部排挤,石克士于1936年秋天来到宜宾,担任当地报纸《金岷日报》的总编辑。

在石克士的遗物中,有一幅萨镇冰赠送的骑马照。照片上,萨镇冰骑着一匹马,一手勒着马缰绳,一手拿着马鞭,头戴礼帽,脚穿皮鞋。照片两边有萨镇冰的毛笔题款:“克士先生惠存萨镇冰敬赠。廿九、一、十一。”照片下部两角盖有朱文印章,一枚为“萨镇冰”,一枚为“鼎铭八十岁后之作”。鼎铭,是萨镇冰的字。

此前在萨镇冰侄孙出版的相关图书中,误认这张照片是在昆明所拍。此次通过照片的文字明确可知,照片是1940年1月11日赠送给石克士的。依据印章文字推测,应该是萨镇冰在四川期间拍摄,照片上的马匹矮小,很可能是产于西南地区的小型山地马种。

据石克士生前回忆,除了这张照片外,萨镇冰还赠送给他一张便装照,但目前未见。

宜宾期间,萨镇冰和石克士等文人文酒联句、赋诗,“几达一旬”。这十余天的酬和,给石克士留下了深刻记忆。1970年代,回忆过往,石克士曾写下《六君咏》,其小序为:“文友亲属,早归道山。时代转变,各定其遇。延之说古,余则论今。褒贬有分,并关史料。山阳之赋,亦同之也。”

石克士将对萨镇冰的怀念写在第一首诗里:

萨翁年长我,论秩将父比。黄陂称受业,儿时读报识。胡命率兵舰,镇压汉起义。抵汉倡共和,胡乃大丧气。暮年在川遇,文酒联句快。理铄惊是翁,上马能驰再。颐养得性真,遣情遗名器。摄影题赠我,尚书簪花字。

诗后,石克士又写下一长段“自注”,称萨镇冰“神采奕奕,不似八十岁以上人”。

不久之后,萨镇冰离开宜宾。石克士此后在宜宾生活了二十余年,直到1962年回到安徽,1991年逝世。

萨镇冰的这张照片和石克士的这首题诗,见证了两人蜀中相遇的一段往事,此后两人相忘于江湖,但友情深埋心底。

频教梦里与诗期

根据当时的成都媒体《新新新闻报》报道,1940年2月2日,重庆商船学校举行开学仪式,萨镇冰和教育部长陈立夫、国民党社会部副部长王秉钧、教育家顾毓琇、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等一同受邀参加。

随后萨镇冰又转道去往昆明,时间大约在1940年4月。继续其“由蜀,而滇、桂、湘、黔、陕、甘”的旅途。

离开四川后,萨镇冰时常想起川中风物。

1940年代,四川岳池藏书家陈树棠的“朴园书藏”受到文化界名人的关注。

萨镇冰在1941年刊印的诗集《古稀吟草》中,收录有一首“赠朴园藏书”:

遗书逾万卷,遗嘱复成行。百代怀严训,千秋引义方。永藏不诲盗,时习自流芳。多少传家宝,何如此物强。

到了1944年,《川康建设》杂志在该年第四期杂志上制作了一个“题朴园藏书”的小专题,同时刊登萨镇冰、郭沫若等人的题诗。

这一次,萨镇冰把诗中的第六句改为“时习可流芳”,并将诗的题目改为“怀朴园主藏书”,一个“怀”字,情谊尽显,似乎也暗示了萨镇冰与陈树棠有过交往,甚者可能见过园中藏书。

在《古稀吟草》诗集的最后几页中,收录有萨镇冰的《忆峨眉》,一共两首:

(一)

蜀中胜迹算峨眉,缥缈青峰千仞奇。远代浮屠今宛在,半空梵响警胡夷。

(二)

千年松院漫栖迟,恰值天寒岁晚时。午夜枕边闻磬响,频教梦里与诗期。

石克士回忆说,萨镇冰是在畅游峨眉后抵达宜宾,由此推测萨镇冰应该是1939年的冬天到峨眉山游览。

峨眉山风光奇秀,晚上夜宿山寺松院,窗外传来悠远的击磬之音。这成为萨镇冰梦中出现的画面。

爱驾扁舟一叶轻

对于萨镇冰的诗,当时的媒体评论:“萨氏匪特海军宿将,诗亦可观,每有佳作,辄脍炙人口。”

在四川期间,多有佳作赠人,用萨镇冰的话说:“印赠友人,雪泥鸿爪,藉留纪念。”

比如给邓锡侯(字晋康)的《赠邓晋康主任》:雍容坐镇奠西陲,遣将东征屡出奇。所喜三军能用命,年来苦战不知疲。

比如给率军出川抗战的第178师师长李宗昉(字仲曦)的《赠李仲曦师长》:率师入晋立奇功,甘苦君能与卒同。雪地冰天经百战,不教剧虏犯关中。

萨镇冰的诗,多作于旅途之中。1984年,后人为萨镇冰编撰的《仁寿堂吟草》中提到:“公年六十,始学诗,初嗜折枝吟,为之甚工;及将七十,始好为古近体,初不留稿,其族侄士武与爽盦惜其散轶,私自辑录。”

后来在萨镇冰诞辰150周年之际,其族侄萨本珪又编撰《仁寿堂集》,收录萨镇冰的诗文,并辑轶部分古诗。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萨镇冰的遗诗未能收入其中,其中就有在四川留下的。

比如在1938年6月《四川禁烟月刊》出版“六三纪念专号”,恰在成都的萨镇冰,赠诗“六三禁烟节纪念”:同舟共济便同心,视昔如何且观今。美法英俄方助我,只因怕受日人侵。始终祸我是东屏,此次来侵更不仁。外侮已堪消内患,兴邦赖有非常人。

比如在1938年10月那次从成都到乐山的旅程中,“中央社”记录了三首萨镇冰写于途中的赋诗:

(一)益州八月雨初晴,爱驾扁舟一叶轻。草木未凋宵露重,河流虽□幸风清。

(二)晓过江口暂停舟,散步街坊上小□。饮罢杯茶胸膈爽,彭山景物任凝胖。

(三)清秋佳日放扁舟,云影山光一望收。二客同游谈水月,取之无尽不须求。

遗诗中,有萨镇冰对时局的关注,更是对蜀中山水的热爱。

萨镇冰最后一次入蜀是在1943年8月30日,他从重庆来到成都,这一年萨镇冰已经84岁,但仍“精神矍铄,诗酒留传”。此次到成都只是路过,萨镇冰要从这里前往西安,开启“畅游西北”之旅。

学术支持: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新闻推荐

“特立独行”的光叶蕨

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总数量不足100株“特立独行”的光叶蕨峨眉山发现的光叶蕨。光叶蕨人工繁育过程。光叶蕨人工繁育...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