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成渝联手 守护故宫珍贵文物
护送国宝照片。
石鼓。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于推动未来发展、实现新时代新跨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7月20日启动“成渝文旅新地标”大型评选活动,请跟随我们的视线,来寻找成渝CP背后的文化印记。
成都市中心闹市中,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刹大慈寺。它修建于魏晋时期,有“震旦第一丛林”之称,就连玄奘也曾在这里受戒。而在重庆的南岸,有一座著名的慈云寺,与它一墙之隔,是一座重庆开埠之后瑞典商人安达森修建的仓库。
这两座建筑,看似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80多年前,这两座建筑承担了同一项工作:共同作为中转站,保护了因抗日战争影响而南迁的故宫文物。抗战结束之后,这些藏于四川和重庆各地的故宫文物,几乎完好无损。
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成渝两地见证了故宫南迁的历程,携手一起守护了中华民族遗存的精髓,守护了中国的文物宝库。
前线告急
文物分三路秘密南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告急。1933年,日军威胁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力倡文物南迁。同年2月,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处的19000多箱珍贵文物,秘密迁至上海。因为都由故宫博物院统一装运,统称“故宫文物南迁”。1936年12月,这些珍贵文物移存南京朝天宫。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南京岌岌可危。于是,这批珍贵的国宝再一次经历迁徙,分为南路、中路和北路,水陆交通并用,被送入了四川和贵州。而1944年日军入侵贵州之后,藏于贵州的国宝又被转移到了巴县(今重庆巴南区)保存。
几十万件故宫文物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隐秘在四川“岁月静好”,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才被安排重归故宫。
故宫文物南迁实际上是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保存中华文脉的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保护了全人类共有的文明结晶。郭沫若曾用诗句“扶持神物走天下,宇宙恢恢乘大名”赞扬故宫人保护中华文脉的决心和毅力。而成渝两地的人民,甚至外国友人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北线入川
石鼓曾存放在大慈寺
国宝入川之后,先是存放在成都闹市中的大慈寺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之中。这是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亲自选定的储存地点。
其中有一组文物具有特别的意义,那就是十个“石鼓”。“石鼓”是一组十个馒头状的花岗岩刻石,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1吨。十座石鼓外形相似,上狭下宽,形似鼓,因此得名。它是最重要的金石学石刻遗物,上面刻着的文字,后世称为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状若“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人称当今汉字的“祖宗”。
但是当文物来到成都后不久,成都也开始遭受日军战机的空袭。马衡再次决定将北路文物转移至峨眉山。
就在故宫文物撤离成都几天之后,日军27架飞机轰炸成都,炸死226人,伤432人,繁华地段数十条街道被毁,所幸文物已经全部迁离。
几经辗转
抗战胜利后文物汇聚重庆
与此同时,中路文物在汉口短暂保存之后,1938年5月辗转运到了重庆。入渝的文物被分三处进行保存:第一处为川康银行,现渝中区打铜街邮局大楼二楼仓库,共存放3830箱;第二处是南岸王家沱吉时洋行仓库,存放1814箱;第三处就是南岸的安达森洋行。
其中安达森洋行是一名经营鬃毛、腊肉和百货的瑞典商人的公司。安达森洋行一共有8栋建筑,其中有5栋是仓库。高大结实的仓库、方便运输的轨道,这些都成为故宫国宝避难于安达森洋行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安达森还利用他瑞典商人的身份,当日军飞机盘旋在洋行上空时,就把瑞典国旗升起来、平铺在空地上,幸运地躲过了轰炸。
1939年4月,日军对于重庆的轰炸更加疯狂,为保证万无一失,国宝再次转移到乐山安谷乡的一座寺庙和六座祠堂。
跨越2万里
13427箱国宝重返故宫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颠沛流离的国宝也将运回北平。但巴蜀地僻山险,又无铁路,只有先从重庆乘船到南京,再从南京转运回北平。因此,首先要把在巴县、峨眉、乐山三处的文物共计13427箱集中到重庆。故宫文物一直到1947年11月全部完整东下,集中到了南京。
至此,这场跨越2万里、长达14年光阴的文物迁徙画上了一个句点。重返时再次清点,几乎没有损毁、遗失,堪称世界文物迁徙史上的奇迹。而川渝两地多座城市携手保护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文脉,必将成为历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笔。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新闻推荐
游客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林立记者苟邦平文/图)近日,经全省各地相关单位自愿申报、行业主管部门以及教育和...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