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梵境》之缘
□徐杉
当我写完《梵境》最后一段文字时,远处似乎传来悠悠梵音。
回想起来,历史有太多的不可思议。
20世纪90年代,当我涉足峨眉山佛教历史文化时,那些缥缈的梵音便深深铭刻在心里。那是僧人们每天的功课。我曾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与这些声音相遇,有过非同一般的感动与感悟。
那时,曾有一位法师对我说:“有一天你会把峨眉山佛门的故事写下来,并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当时我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放在心上。那些距我很近的寺院,又似乎与我的生活相隔很遥远。我当时只是好奇佛门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
直到某一天,多年对乐山、峨眉山佛门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大量对僧侣的采访、由田野调查积累起来的点点滴滴,忽然如同岩浆一般迸发出来。于是,我相继写下两部非虚构作品《布金满地——神秘的峨眉山佛门传奇与揭秘》、长篇历史小说《最后的大佛》和数篇佛教文化学术论文,以及许多关于佛门历史文化的文字。
我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此时,那位曾经预言我会将佛门故事传播得很远的法师已往生西方净土。但是时至今日,每当撰写与佛门有关的文稿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不同寻常的比丘尼。
对我而言,每一次记录与写作,既是一段心灵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洗礼。
“乐山大佛-峨眉山”,1996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此评价:“公元一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他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圣地之一。
“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的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八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三江交汇之处。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
这个文化遗产的核心就是佛教文化,也是这座城市最鲜明、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
近两千年来,源于古印度的文明结晶,在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合、发展,不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造就了独具魅力的乐山与峨眉山。很多年前,我就想将多年来对佛门的访谈和田野调查笔记整理并结集出版,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被搁置了。
2017年,乐山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打造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项目,我受命撰写关于乐山佛教源起与发展的专著。于是,便有了这本《梵境——乐山世界文化遗产的起源与发展》。
我动笔时正是春天,完稿在第二年冬季,如同佛门的吉祥结,开始与结尾连接,蕴含着特别的象征意义。
我有幸釆访了一些乐山和峨眉山高僧,他们传奇的人生让我领悟到这一方山水天有梵意,地有梵影,山有佛性,水有佛韵,人有佛缘。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从古至今佛佑绵绵,走进乐山,如入梵境。
梵,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又引申为宇宙的精力,天地运行和人类生命,还表达了清净者之意。佛,与梵德相应,故亦名“梵”。
《梵境》一书讲述了乐山佛教的缘起、演变与发展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影响等。
写完这部书稿,我意犹未尽,总觉得有不少遗憾,也算是余下一些空间,等待另外的缘分吧!
《梵境》
作者:徐杉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新闻推荐
全国迎来新冠肺炎疫情后的首个“五一”假期,各地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的同时,需面对疫情防控下的客流压力。假期前,文旅部、国...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