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毅:绘画成为他的精神归属
□ 杨蜀连
画家简介
兰毅,字野人,号醉石斋主,1961年出生于成都。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特聘画师,四川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画师,四川乡情画院画师。
建板晓景
瑶里印象
峨眉山月
故山多在画屏中
龚滩
兰毅的山水画,笔触与墨韵趋于传统,色彩淡雅,却藏古拙之气,这与他长期临摹宋代山水画有关。他的作品,坦然地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穿插而行,行笔细腻,禅韵空灵,这是他精神维度的追求,也是他心灵的最终归属。
哲学家帕斯卡尔说,看到微观世界,人就显示出他的伟大。而如果人们眼睛望着宏观世界,就会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就像一颗尘埃,一粒原子。帕斯卡尔这句话,很显然启发了兰毅对生命、自然的客观认知。每当他外出采风身临绮丽巍峨的山水之间,眼前的森林、群山、溪流就会慢慢触动他心底无限的思绪,令他瞬间有虚空之感。他不断找寻着空间与视觉的距离,找寻着画面构成与色彩的融合,并在美学的考量里,最终以笔墨释放出心灵的反映。对中国山水画的深度领悟与感知,促使兰毅在创作中遵循着自我心境面对宏观世界的起伏与观照并赋予画面静谧的沉郁之气。能感觉到,他很想在自己的山水画里表达个体的情绪与思想。但是,艺术之路并非是一路旖旎而平坦的,一位画家要画出一幅好作品需要的是执著、激情以及天赋。在很多画家朋友眼里,天性豁达的兰毅勤奋乐观,且天资聪颖,悟性较高,画画与他生命相伴,且给予他无限乐趣。与兰毅交谈,让人轻松愉悦。很有意思的是,他谈笑风生潇洒率直的个性似乎与他笔下那些寂静的淡烟残垣、栖鸟傍溪、风鸣幽谷的水墨山水形成强烈反差。或许,看似喜欢热闹的兰毅,骨子里却更愿意去享受山水之间那种清幽澹淡的宁静。或许,作品正是他深层次精神诉求的反馈,也是他个性里立体化追求的一种表现。正如,他画画之余,更愿意在寂静之夜里去研究摸索篆刻一般,雕刻一方方印章,这样的感受让他沉迷其中。作为一位山水画家,兰毅更会在身处雄浑质朴隐匿群山的彼此观照间思绪起伏,他感觉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这些属于个体的觉知与觉醒,赋予爱思考的他很多细腻如小火花般的启迪。他顺着这些启迪,在山水画里去寻找着自我精神释放的立足点。因此,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里,读到那些“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寂静,以及画面里那一缕一缕的淡定、落寞与空寂。在很多画家眼里,兰毅的执著秉承于天赋与恒心,他骨子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远远超越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认知。“我热爱山水画,天性使然,更与我的经历有关,我幼年时就热爱大自然,青年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中,行走在华南和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些画面触动我的心绪与创作激情,只要一画山水画,就感觉自己的灵魂似乎就游走于青山绿水之间,很享受能够在绘画里这样自在释放心境的时刻。”
“但是,真正潜心下来开始进行绘画创作,是1999年以后,先进入成都翰林学院学习了五年,从中领悟到很多以前在绘画实践中没有品味到的东西,比如一些技术性处理与绘画理论,于是,自己开始慢慢在实践中琢磨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为了加深对中国绘画的进一步认知,兰毅接着又跟着画家周毅先生继续学习中国山水画。他勤奋,刻苦,多年过去,坦言感触颇深收获挺大。“我对中国绘画的学无止境,算是领悟到了,我感觉自己一直在路上。”兰毅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坚持自我,尽管他的视觉与构成一直在传统山水里徘徊。但是,很可喜的是即使遇到瓶颈,他也并未放弃,他始终在寻找属于自身的具有显著个体特点的艺术符号。中国山水画家众多,要画出具有强烈个性特点的好画,对很多山水画家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优秀的作品,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但是,兰毅并未气馁。他表现出一位画家勤奋、执著于艺术的坚定。当生活还在继续时,艺术就成为他的精神导师。
1961年,兰毅出生于成都,家里就两兄弟。他的母亲是学校数学老师,父亲是铁二院职工。“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的父亲很能干,他既会裁剪衣服,还会木工做凳子,是一位乐观天趣且心灵手巧的人。”读小学时,兰毅就喜欢画画,断断续续画了一些素描,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因此从初一开始到高中,他都是班上出黑板报的宣传委员。1979年,他参加工作,然后全脱产考入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后回到铁路工作,“我主要做勘察设计工作,因为学的是铁道工程,走的地方多,看的风景多,特别适合我画画。”他一边在山里做勘察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写生眼前的山山水水。“当然,主要还是临摹南宋的画多,直到现在,在临摹之中,我喜欢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穿插而行。”色彩运用上,兰毅喜欢用单一的、淡雅的色彩,他的作品里,浓墨较少,淡墨偏多,他更喜欢用淡墨与皴法来体现山脉的俊逸,而浅绛色、花青、藤黄是他运用比较多的色彩。“我不喜欢颜色太复杂,我更喜欢层次丰富中如秋景的色彩。”在作品的视觉感上,他更愿意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深远”的意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方法有高远、深远、平远,通过这三种方式表现的分别是高度、前后纵深和远景,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兰毅坦承:在画面的构成上,或许可以追求“高远”或者“平远”,但是我更愿意画出画面中山水的深远。北宋郭熙提出:“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之色重叠。”因此,追求画面“深远”气息的兰毅,在注重风格朴素以及画面优美外,还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努力去进行生动的描绘。他欣赏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在阴柔的笔触里注入阳刚的皴擦,在画面的远与近,虚与实,浓与淡,深刻与表象里,切入自我感知的独特视角。他的作品,如《宝山村印象》:一座伫立在山脚下的小村庄,溪水潺潺,几棵高大的老树在溪水边静立,蜿蜒的山路上有两个背着背篓归家的山民,整个画面散发出气息恬静清凉的,却又有幽深沉郁之感。有趣的是,这幅作品整个色彩依然是以水墨为主,单一纯粹画面中跃然而出的只有山民木屋窗户那几颗星星点点的赭石色,暮色里,唯有这几点温暖的色彩才是画面中宝山村的魅力。作品《故山多在画屏中》:陡峭的岩石,孤寂的瓦屋,飞流的瀑布,流淌的溪水,这些寂静与动感强烈的元素背后,画家的色彩依然是阴郁淡然,画面给予人的感受是很深的孤独与落寞。
兰毅努力想让自己成为一名有独特个性的山水画家。“赋予画面以内涵,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绘画的初级阶段过去后,画一段时期,必须跳出这个阶段的框子,形成自己的风格。功夫不到,努力不够,作品就没有进步,我还在努力,还在艺术之路上行走。”他研习传统绘画,并不只是去寻找笔墨的技巧,而是想去找到传统绘画笔墨中的灵魂。“线条必须要有书法的功底,古人书法遒劲高迈,因而,画画必须要通过笔墨来完成皴擦点染,在笔墨中坚持画下去。”兰毅坦承自己更偏重于文人画,这或许与他追求的诗意有关。“诗书画印是相通的,我喜欢雕刻印章,在篆刻中去感知篆书线条的变化。”关于选择绘画元素,以及绘画空间感与视觉呈现,兰毅把整个山水画都看成一幅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他注重禅味,认为禅味是人生最高的一种境界。在兰毅眼里,山体就是“心体”,河水就是“念头”,房屋是“心灵的归属”,人是“寻道”者,桥是“修炼”。他把对禅的理解融入绘画里,在很多作品里,我们可以读到他赋予画面的空与无。比如,作品《太行山居图》:藏于深山峡谷的民居,眼前密密匝匝的森林老树,湍急的溪水,隐隐约约的一个走路回家的山民,安静于眼前,满足于此刻,依山而居,沿水而行,远方就在脚下。当我们沿着山泉涌出的溪水而行,倾听着潺潺流淌的水声,鸟儿在树林间低鸣,那就是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如禅音缥缈,能激发出人们对宁静的渴望,那是人们内心深处十分隐秘而深邃的东西。兰毅的某些山水画,造型章法与笔墨构图上还颇有一些古拙风范,如作品《太行秋韵》《春去夏犹清》。另外一些颇有禅静趣味,作品如《寒山斜醉秋》:画面里那个划着一叶扁舟的打渔人,在波浪里前行,远处的深山朦胧缥缈,近处的大树婆娑伫立,那个漂泊的渔夫,是否就是你我的写照?
“我始终追求作品简淡沉郁的风格,意境深邃,色彩淡雅。但是,未来要画出具有显著个人符号的独特中国山水画,我还需要努力,还需要进一步在绘画实践中去琢磨,去探索。”兰毅的画室叫做“醉石斋”,这与他喜欢石头、喜欢篆刻与书法有关,他沉迷于篆刻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他至今难忘自己成长道路上很多给予他指导的绘画老师,尤其难忘尤奎堂老师。他敬佩老先生身上朴素的哲学思想与高洁的风骨,这些品德令他敬仰而受益匪浅。除了画画,兰毅爱好广泛,他喜欢健身,尤其热爱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唱歌、跳舞。他更喜欢自驾旅行。“那种在风中驰骋走向大自然的感觉很棒。”兰毅的朝气勃勃、心怀诗意与他画面的空寂沉郁、幽静淡泊彼此在融合、分离、再融合里交汇,这是哲学的辩证统一。而于他来说,绘画早已成为他的精神归属。
新闻推荐
同兴村连片茶园峨眉山市委宣传部供图规范收购同兴村间隔有序采摘现场小河村志愿者帮残疾茶农采摘鲜叶刚刚收购的鲜叶金盛...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