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剧带动一个村:用“柔性发展”撬动乡村振兴

新京报 2020-01-21 02:41 大字

1月10日,四川峨眉山市高河村,57岁的汪忠华在“云之中”场景演出。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乡土中国

农村发展需要内生动力,乡村振兴需要合理路径。而依托自身资源、依靠文旅致富的高河村,就是“柔性发展”的典型样本。

村子做剧场,村民当群演、做艺人……一部文旅演艺剧,改变了高河村的命运。

据新京报报道,高河村位于四川峨眉山脚下,按照该村的早期规划,原本村子要整体搬迁,为一座新剧场让路。但导演王潮歌的一次采风,意外地让高河村成了文旅演艺剧目《只有峨眉山》的实景剧场。2019年9月《只有峨眉山》公演,每天晚上,有17场院落戏剧、2场广场大戏和75场散点戏剧在村里上演。自此,文旅产业在高河村发展起来,也带火了“高河村”这个名字。

“靠景吃景”,先得有景可靠。高河村由于位置特殊,每当云雾散去,村民抬头即可见峨眉金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文旅产业对村子而言,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口产业”。而《只有峨眉山》刚好点燃了这把火。

“高河村火了”,只是这部实景剧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更深层次来说,这部戏不仅改变了高河村整体搬迁的命运,更让村子焕发了新的生机。

据了解,高河村本是个很原始的小村落,房子是砖瓦木质构造,见不到光亮,没有上下水,要烧火做饭,厕所和猪圈在一起,民众生活条件不好。但有了这部戏后,部分村民作为群演,每月可拿到1600多元的基本工资;高河村本身作为实景剧场,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周边经济发展。而文旅产业也给当地带来浓厚的文艺氛围,这让高河村被称为峨眉山人的“精神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河村振兴的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探索出一条文艺+旅游的新业态。例如,随着《只有峨眉山》项目落地,当地音乐节和民宿小镇等事业也随之兴起。而由于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以及依靠文旅实现乡村振兴的成功探索,高河村成了当地“柔性发展”的典型样本。

三农学者朱启臻曾提出“柔性扶贫”。在他看来,促进乡村振兴,当沿着乡村固有价值系统安排扶贫项目,使外来项目融入村落体系,而不是脱离实际,在原有体系旁孤立地立起与乡村无关的项目,更不能想当然重新制造出新的乡村结构。

“柔性发展”,遵循的也是这番思路:基于乡村价值探索振兴路径。这跟那种外部输血和产业带动模式大有区别。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农村发展问题上也是如此。农村发展需要内生动力,乡村振兴需要合理致富路径,而这些都需要方法论,即在“渔”上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高河村的经验为例,不靠拆迁或重大项目安排,也不改变乡村的基本元素,而是巧妙地保留、利用原有元素,让村庄展示出它的原乡风貌和原有气息,这也是依托自身资源,依靠文旅致富。

2018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促进产业兴旺的措施,离不开对村落整体价值的认识与应用。这就要求在发展乡村产业中,应当尊重村庄的特色与文化,采取合理的路径与措施,去焕发其潜在的能量与内在活力。

而“柔性发展”的要义就与此吻合,其要点就在于准确发现村庄的特色与价值,因地制宜地发展。在这方面,高河村的“文艺复兴”,无疑提供了典型样本:通过“柔性”途径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融合,构筑了乡村价值网络,发掘了发展机遇。这对更多地方的乡村振兴路线设计,不乏借鉴意义。

□喻辛(媒体人)

相关报道见A14版-A15版

新闻推荐

城乡统筹促振兴

■记者赵径青山叠翠雾朦胧,茶香四溢飘满园。赏茶景、品禅茶、寻茶韵……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峨眉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涵...

峨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