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间的精神和肉身
□罗国雄
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危难之际,深处内地的古城乐山在祖国半壁河山陷入血海之际,也难偏安一隅,顷刻变成了抗战后方的一块热土。
她敞开胸怀,接纳和新建了一批工矿企业,还为大迁徙的众多机关和文化教育单位提供了安身之所:财政部盐务总局迁驻五通桥三年,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一万六千多箱国宝秘藏乐山安谷、峨眉,马一浮在乌尤山创办复性书院,熊十力到五通桥黄海化工社设帐讲哲学,山东图书馆文物寄存于凌云山大佛寺,武汉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江苏蚕丝专科学校等西迁乐山八年,四川大学南迁峨眉四载……
龚静染最近出版的《西迁东还》,就是一本反映这段被人遗忘的抗战史中后方人物命运沉浮的书,共十五篇,勾连到数十位近现代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故事都发生在乐山这个当时的抗战文化副中心。
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南怀瑾、凌叔华、范旭东、侯德榜等一大批那个时代的民族精英代表,不远万里来到乐山,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据我所掌握的档案资料,这段历史牵涉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界名流不下百人。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评判,容易面面俱到,失之肤浅。这本书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和实业的薪火相传,关注一个时代共同的价值和情感。“集碎片为镜面,照出的是一时之俊彦。”
龚静染在序言中说,“写马一浮就会写到熊十力和贺昌群,写贺昌群就会自然写到叶圣陶,写叶圣陶就会写到朱东润,而这又牵扯到陈西滢,当然就有了凌叔华、竺可桢等人的出场。”始终有一条历史线索在背后贯穿,把他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在如何写上,他也有两点心得:“一是在材料上需要有大量真实鲜活的细节,挖掘得越深越好;二是写作中应怀有‘小人物之心’,小人物才代表众生之相,才能体现真实的人世。”
譬如他写朱东润,就给我们展现了现实中的“围城”和“小世界”,还原了一段昔日高校和学术圈的派系斗争往事。
“历史总是迷雾重重,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迷失的讲述者,这是我写这本书时面临的困境,在历史叙事中如履薄冰。”这一点,我在读马一浮的故事时深有同感。7岁,三姐夭折;11岁,痛失母爱;18岁没了二姐;19岁丧父;20岁,结婚不到三年的妻子病故,遂终身不娶:“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51岁,照料他生活起居的大姐也去世了。就是这个畸零之人,1939年辗转到四川乌尤山创办复性书院,苦修八年,最终成就一代儒宗的地位。
《西迁东还》通过“乱世问学”“西迁往事”“流寓生涯”“困厄求生”四个子题,十五篇章,编织和重现了一幅生动的抗战后方播迁文明火种的时间和人物画卷。
读完它,我掩卷沉思,恍惚来到了那个战争背景下的古城乐山,在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清辉映照下,看见岷江、大渡河、青衣江逆流而上,挟裹着八十年前的峥嵘岁月,把卓异于今日的人文气质和铮铮风骨汇聚到乐山大佛脚下,雪泥鸿爪,慢慢恢复时间的精神和肉身,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我会想起许多与那些大师相关的各种时间、地点,仿佛那些事件也正在栩栩如生地发生。我在精神上回到了过去,而我仍然站在当下。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说,“时间对于人的作用,是唤醒意识。人只有借时间和空间的坐标,在拥有自我意识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醒来。”《西迁东还》或许能让浮躁人生少一点功利,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理想信念的定力。
《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
作者:龚静染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新闻推荐
2019中国旅游总评榜四川分榜榜单出炉 它们就是四川旅游的最佳“代言”
“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旅游大爆发的一年。四川省以及成都市的表现都可圈可点:2019年五一假期,四川新...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