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敕为啥要这样做?
《吕祖仙迹与诗集》封面《吕祖仙迹与诗集》中的吕洞宾画像魏奕雄文/图
文中所记“落日斜……”一词,《全唐诗》中以《梧桐影》为题收入,署名吕岩,表明这是历史人物吕洞宾的作品。我见到魏福平写的《峨眉丛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指出《峨眉县续志》所记的谬误。他引用了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所载“大梁景德寺峨眉院壁间有吕洞宾题字。寺僧相传,以为顷时蜀僧号峨眉道者,戒律甚严,不下席二十年……宣和间,余游京师犹及见之。”表明说的是发生在宋代开封(大梁)景德寺内峨眉院的传说,与四川峨眉山毫不相干。另外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也载有类似故事。从《吕祖仙迹与诗集》第465页“编年诗集”卷九“诗余”中,我找到《梧桐影·题景德寺》:
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这词情韵真醇,文字清雅。与上述请《峨眉县续志》所引,有“明月斜”与“落日斜”、“今夜故人”与“幽人今夜”两处差别。从题目上看,明明白白写的是“题景德寺”,从魏福平所引宋人《竹坡诗话》中得知是题于开封的景德寺内峨眉院壁上,说的是吕洞宾与一位法号为“峨眉道者”的僧人的友情。只因这位和尚名号中有“峨眉”二字,又是题于“峨眉院”,《峨眉县续志》编者就将《竹坡诗话》所载的掐头去尾,变更几个字,说成是发生于峨眉山的掌故。这样的附会,显然是为了强调吕仙与峨眉山的密切关系,但是有必要挖空心思去篡改文献吗?这样的做法,徒留笑柄而已。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王敕为什么要将吕仙“请”上峨眉山。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振兴已经衰败的峨眉山道教。道教大约在魏晋时期传上峨眉山,道教称峨眉山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七洞天,又称胜峰山、虚灵洞天、灵凌太妙之天,唐代是鼎盛时期。东晋时期佛教也传上峨眉山,两教长期共存,既有友好往来,也有相互争斗和教义分歧的争辩。到了北宋,朝廷扶持峨眉山佛教普贤道场,道教开始式微,渐渐向二峨山(绥山)转移。明代,曾经当过和尚的太祖朱元璋,明确地支持佛教,得知与他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共过患难的师兄宝昙禅师,在峨眉山普兴场修了一座普贤寺,就诏他进京,请他回峨眉山重建光相寺、华严寺等寺庙。明神宗万历皇帝对峨眉山佛寺更是赏赐多多,峨眉山的佛教势力更加扩张,几乎是峰峰有寺。道教就愈是衰败了。道教方面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企图振兴,除了张三丰洪武年间来峨眉招徒传道外,重大的还有三项,第一项就是弘治年间王敕在罗目挖碑。请读者试想,难道王敕能够料事如神,他“至峨眉罗目街”就知道地下“有异物”,准确地掘出“紫芝洞”碑?或者王敕的眼睛具有X光的透射功能,能看穿地下有石碣?答案只能是他故弄玄虚,预埋石碑而后掘之,然后广泛宣扬峨眉山曾是吕洞宾修仙之地,以期复兴峨眉山的道教。道教善于将本教的历史编成故事,又善于把民间流传的故事说成是本教的历史,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相融汇,玄之又玄,王敕掘碑只是一例而已。不过,佛教和其他宗教也大体如此,用类似这样的方式增添其神秘性和吸引力。如果宗教没有神秘性,还能有吸引人的魅力吗?待续
新闻推荐
扫码投票本报讯(记者鲁倩文)目前,由市商务局主办的2019年“乐山礼物”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网络评选火热进行中。记者从...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