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只为吕仙留峨眉

三江都市报 2019-08-06 08:03 大字

《峨山图说》上记载的“大峨石”魏奕雄文/图

三江都市报2017年3月30日刊载唐长寿撰《古代的乐山》,其中讲到他于1994年在峨眉山作文物调查时,见到紫芝洞碑,还见到另一通碑“大字虬体书‘紫芝仙桥’四字,顶书‘日、月’,款书‘纯阳题’。”这“紫芝仙桥”碑不见其他文献记载,不知是何人以吕仙名义题刻。从碑有“紫芝”二字来看,当在有了紫芝洞之说以后才会有这样的碑刻。

清《峨眉县志》,《峨眉县续志》和《峨眉山志》,多处提到吕仙题有“大峨石”三字。目前能找到这三字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年)嘉定知州袁子让写的《游大峨山记》中:“过(万福)桥即大峨石也。”《峨眉县续志》(二)卷十第2页“杂著志·金石”载:“大峨石。巨石壁立,有吕纯阳书‘大峨石’三字。石旁有碣六,刻明督学郭子章‘灵凌太妙之天’六字。”我从清光绪谭钟岳《峨山图志》卷一第39页图十八左部神水阁前,见到了所画的一块天然巨石,上书“大峨石”三字,旁有“灵凌太妙之天”六碑,一字一碑,证实续志所载不虚。这幅示意图中神水阁前水池中另有一石碑,上刻“福寿、大峨、神水”六字。这表明,实际上“大峨石”有二,一是写着“大峨石”三字的天然巨石,二是刻有“福寿、大峨、神水”六字的人工石碑。清《峨眉山志·全山形胜》收录的明末井研胡世安《登峨眉山道里记》写得明白:“万福桥桥头一大石,方广当途,即大峨石,界左方一石,蹲小池间,体侧,上刻陈希夷草书‘福寿’字,吕纯阳书‘大峨’字,又先达‘神水’字,具镌石上。”(陈希夷即宋代道学家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先生。《峨眉县续志》(二)载:“神水”二字为都御史张景儒题,张景儒字仲贤,眉山人,即先达。)

那壁立的巨大天然“大峨石”和“灵凌太妙之天”六碑都早已不存了,唯刻着“福寿、大峨、神水”六字的石碑今犹完好。这“大峨石”三字和“大峨”二字,是哪位高手代吕仙题写,“大峨”二字是否模仿“大峨石”前两字笔迹而勒石,都不可考了。我之所以要细说这二石,是因为明末和清以后的一些志书、游记,包括今人的一些记述,往往混淆二者,将有“福寿”等六字石碑上的“大峨”二字,记作“大峨石”三字。比如清康熙版和民国版《峨眉山志·全山形胜·石》:“大峨石在神水侧,有吕纯阳书大峨石三字,陈图南书福寿二字。”这里应当写“有吕纯阳书大峨二字”才对。

清乾隆年间,《峨眉县志》编者,在卷二第29页“古迹”中将上引吕仙于家庆楼题的四句诗,改写为题于飞来殿壁上。

请注意,以上所有关于吕洞宾在峨眉山的传说、题刻、诗联等等,都在明代弘治年间王敕挖碑之后。本来峨眉山并无吕洞宾游历的事实,但明清两代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相传”的笔法叙说吕仙的故事,加上文人墨客用诗文联反复咏诵渲染,这就使之成为峨眉山仙道文化的一部分了。这跟峨眉山并无蛇仙白娘子,但经清代乾隆年间江南才子方成培在《雷峰塔传奇》中,让佛祖如来讲了一句“峨眉山有一白蛇,向在西池王母蟠桃园中潜身修炼”,那外地文人杜撰的“峨眉山白娘子掌故”,也成为峨眉山仙道文化的宝贵资源,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本来神仙的故事就都是虚构的,像吕洞宾这样名望极大的八仙之一,他能到峨眉山“落脚”,峨眉人民是不会拒绝的。这样的文化现象,不只是峨眉山有,其他名山大川一样有。

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些张冠李戴的附会,将古代典籍中所载的别处掌故,生拉硬扯到峨眉来。比如清《峨眉县续志》卷十第6页“杂著志·丛谈”有一则吕仙逸事:

蜀僧号峨眉道者,戒律甚严,不下山二十年。一日,有布衣青裘昂然一伟人来,与语良久。期以明年是日复相见,于此愿少见。待明年是日,道者沐浴端坐而逝。至暮伟人果来,问道者安在?曰亡矣。伟人叹息良久,书数语堂侧壁间绝高处,语云“落日斜,西风冷,幽人今夜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字画飞动如翔鸾舞凤,非世间笔也,或云吕洞宾作。

待续

新闻推荐

134名华裔青少年“寻根”游学传统文化

合影留念华裔青少年与乐山青年学生进行才艺展示交流学习武术基本功学做月饼认真学习中国画体验茶艺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