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旅行

淄博日报 2019-06-21 00:00 大字

□袁凤

每逢假期来临之前,您是否已经在规划着带孩子和老人一起出去旅游,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充满浪漫情怀的古人也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代飞速发展,出游方式变得极其便捷,有时一部手机就能解决食、住、行的所有问题。然而在交通不发达、不便利的古代,古人出门旅行甚至连炊具、夜壶都要自己带。

古人如何规划旅行?吃住行怎么解决?一起来看看吧!

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了“旅行攻略”。

展现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自唐代起,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也开始兴起,为了介绍得更详细,“旅行书”还出现了配图版。除了介绍行进路线,有的还记录了沿途的名胜古迹,并细心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等。这些书籍不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激发了许多人出游的热情和信心。

据说,明末文人王思任就是在读了一首游览山水的诗后,立刻“投袂而起”,撸起袖子收拾行李,坐船览胜去了。

古人旅行很少独自出行,一般都会带仆人或者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突发事件,也好有个照应。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号称“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有时也是有仆人跟随的,一次竟从江阴一直跟到云南。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载仆从和行李。

在旅行路线的选择上,古代的人们偏爱走水路,就算绕远道也在所不惜。因为坐车颠簸,翻山越岭危险,相比之下水路则要惬意多了。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连接南北。到了明代,租船服务也开始流行起来。

说到车,也有很多种,以速度取胜的“包赶程”,多为耐力持久的骡车,即便是千里长途,日夜兼程,也可数日抵达。以平稳著称的“太平车”,重大粗陋,由人驾辕,牲畜拉车,虽然车速很慢,但在行进时十分平稳。每天行程不超过30里。而“马”或“马车”,都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才会选择的出行方式。

说到旅行中的住宿,解决方案五花八门。有人住驿站,有人住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民宿和寺庙道观也是不错的选择。走水路的,就干脆直接宿在船上。

正因为住宿条件无法行前决定,所以被褥、枕头、蜡烛、洗漱用具通常都会被收纳在行李中。

旅行路上艰险难测,就有了为商旅护航的镖局,但价格不菲,所以“投保”者多为运货商人。

到达目的地,再携带行李出游也不方便。唐代以后就已经出现专门储货纳客的场所,相当于“仓库”,被称为“邸店”或“传舍”,还有专为客人保管钱币的“柜坊”。

文人带笔墨纸砚、炊具有备无患,而夜壶也是必备品。

唐代起,酒肆食店逐渐普及,为旅人出游时填饱肚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即使饮食业再发达,古人出门旅行还是习惯随身携带食物以防万一。

旅行家徐霞客的包中就常装有胡饼、笋脯、茶叶等食物或酒水,以及烹煮食物所需的炊具。晚明文学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详细写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需准备好小船、坐毡、茶点、杯盏、筷子、香炉、柴火、米饭,每个人都要自带一个簋、一个壶、两样小菜。

古代的客栈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夜壶、马桶是旅行必备。古人出门旅游所带的行李,不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还有蜡烛、茶叶、棋子、折叠棋盘和中药等。

看看资深“驴友”沈括的“行李示范”,除以上必需品之外,还有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壶)。

自唐代起,随着旅行活动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不仅要游,还要游得雅,游得妙。古琴、围棋、笔墨纸砚,都成了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期望与景致相互应和。

古代那些超级“驴友”。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写下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情况。徐霞客30多年旅行留下了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也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常常呼朋唤友,行走于山水之中探奇览胜。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因喜游山陟岭,谢灵运还发明了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制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上山下山格外省力稳当。这种特制的木屐被人称为“谢公屐”,亦称“灵运屐”。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寻幽探古、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他曾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高声朗诵屈原的诗。回到长安以后,他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跟随皇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命去了巴蜀,他到的最南边的地方是昆明。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唐代诗人李白25岁时辞亲远游,经成都、峨眉山,乘舟东下。紧接着又出三峡,见到了唐玄宗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浩荡队伍,大开眼界。后来又感受到了十里扬州的富庶和长安的威严。离京后,一路东行,来到东都洛阳与杜甫第一次相遇……此后数年,他南下宣城,北游幽州,一边在大唐漫游,一边吟诗作赋,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朝词人朱彝尊28岁之后出游他乡,往南到过广州,往西去过太原,北到过京津,足迹遍及半个中国。之后,朱彝尊在北京定居,常常一个人骑着毛驴,走街串巷,访古探幽,完成了共42卷的《日下旧闻》一书。此书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关于北京的文献,详细记载了那时的典章制度及轶闻旧事,也是当时最大、最完备的一部北京“地方志”。

新闻推荐

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落幕 陕西省红拳代表队创佳绩

昨天,记者从陕西省红拳文化研究会获悉,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备受关注的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日前在四川峨眉山落下帷幕。...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