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尽奇峰打草稿 中国笔墨闻天下 《戴卫写生60年》重磅亮相 曝光珍贵手绘稿
《戴卫写生60年》重磅亮相 曝光珍贵手绘稿 戴卫在写生。
广岛一瞥之四·茶道42cm×38.5cm 2000年
1992年 澳洲写生·刺猬 34x46cm
海螺沟写生册页7 24cm×34cm 2006年
美国西部之旅之十二静静的湖山
21cm×28.5cm 2015年
水墨苏州周庄人家之一
水墨苏州之九 周庄新景26cm×19.5cm 2017年
新德里的老门童45cm×45cm 2004年
《戴卫写生60年》
作为画坛罕见的艺术全才,四川著名艺术家戴卫在绘画、书法、篆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儿时自学绘画并以出众之才扬名蜀中,少年时长于西画,青年时为茅盾、巴金、沙汀、艾芜、马识途等著名作家绘制小说封面和插图,壮年时变法专攻水墨,戴卫的写生功力算是一绝。近日,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戴卫写生60年》一书,内容涵盖著名画家戴卫自1957年至今60年风雨岁月的珍贵手绘稿。
壹
写生行万里路
中国笔墨神韵出国门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鲜活而独具个性,“行万里路”便成了艺术家们的常态,他们不断拓展着人生的宽度,在经过文化,见闻,以及岁月积淀与磨砺后,方能使其画作引人共鸣,这点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四川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津贴专家戴卫便是如此,自12岁起第一次拿起画笔为报社作插图画题花,便不曾再放下。对绘画的痴迷支撑着他度过漫漫人生中一段艰难岁月,即使周围条件再差,先生也如同和自己“较劲”般,每天完成大量习作,通常他都是背着写生板或带着速写本,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勤奋如此,画技自然突飞猛进。
及至改革开放,戴卫的写生场景已然扩大至祖国的名山大川及海外,看得多了,画得多了,自然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写生方面的代表作也逐一产生。
在戴卫眼中,中国传统绘画除了要有自身的学养,还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毅力,以及具备扎实的中国笔墨精神。关于中国笔墨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戴卫曾说:“长期以来我有意识地去探索用笔的皴法,在画的过程中研究,而绝不仅停留在字面上、口头上说的慢慢研磨,而是,从中国的儒、释、道去吸收精华,从佛教观点上去悟,悟性才是根本。其实你怎样用笔用墨,你的学养等都包含在里面了。”
戴卫的写生之路不仅局限于巴蜀山水,全国胜景、世界各地亦留下了这位老人追逐艺术之美的脚步。近至印度恒河畔,远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戴卫让中国的笔墨精神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更多的国外观众亦通过他的写生作品对中国水墨画产生亲近感。
近年来,有不少国内画家走出国门用中国笔墨挥洒天地,但最终呈现的效果都不甚理想。戴卫认为在国外写生不能简单照搬传统,中国笔墨技法同样也需要“入乡随俗”。
“现在有许多画家出国写生,有一些还不错,但多数爱画国外的建筑、教堂、尖屋顶等。虽然全是写实,但你会感觉它没有当地的情调与韵味。比如我画的这些岩石的皴法、树木的长法、结构绝对不是中国的,如果你去过大峡谷,你会觉得这是美国的大峡谷。”
戴卫还说:“我写生凭感觉,上次到东盟五国,许多画家沿途都在画,可我一直未动笔,我认为要有画的冲动才能画,谁都没想到我到吴哥窟后比他们任何人都勤奋,因为无法抑制的灵感促使我拿起了自己的画笔。”在最新出版的《戴卫写生60年》中,读者可以尽睹戴卫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写生画作。
贰
结识画坛名宿
跟陈子庄学速写技法
戴卫是当代四川画坛绝对无法绕过去的一个名字。一个多甲子的辉煌艺术生涯,戴卫给国人呈现了诸如《李逵探母》《重逢》《四川茶馆》《九老图》《风雨雷电》等诸多震撼力作。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各地写生采风,戴卫也不会成为今日之大家。
戴卫出神入化的写生功力是如何炼成的?且听这位老人娓娓道来。写生是戴卫的“童子功“,也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有一件小事,时隔数十年他依然记得非常清楚。“我自幼喜欢绘画艺术,记得儿时父亲问我和几位哥哥:如果战争打到成都,你们带什么东西逃难?我说,带一刀纸,一支笔,可以画画就行。”《戴卫写生60年》的自序中,他这样写道。
《戴卫写生60年》中有很多幅画作都是他小时候的作品,笔法稳健。戴卫说:“我从12岁起开始为报社作插图画题花,报社要我随叫随到,学校支持我成为报社一名名符其实的‘美术通讯员’,每年寒暑假我都可以住在报社画画,有时还为工作值夜班,报社的美术编辑侯甫陶、牟康华都成了我的老师和忘年之交,应该说他们就是我的绘画艺术的启蒙者。”
后来这些报社前辈还给戴卫介绍认识了画坛名宿陈子庄先生,“我陪他喝茶时,陈先生经常以茶桌为纸,用指头指甲蘸茶水在茶桌上作速写。因为成都气候湿润,茶桌上的水痕一时不会干掉,却留下极为生动的画面。这使我在陈子庄先生那里学到不少速写的技法。”
1960年,戴卫跟随《四川文学》美术编辑牟康华去峨眉山写生。因为戴卫年轻有力跑上跑下画了一大批速写,半月下山时已把一月定量的口粮吃完了。其后三年戴卫的速写突飞猛进,《峨眉山速写》《戏剧人物速写》《动物速写》等可见一斑。当时他规定自已每天不画完十幅速写,第二天也得补画。而这些都不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自己在与自己较劲。
上世纪七十年代,戴卫在大凉山当知青,出工之余给当地农民以及他们的祖辈画了不少的速写、素描和油画肖像,画好就送给他们,可惜自己几无保留。生活虽然艰辛,但只要偶尔能画上几笔,他就觉得很享受了。
后来,戴卫被调到西昌文化局,从事专业美术创作,为创作连环画《一根银针》和《大军西行》,他有机会深入彝藏少数民族地区。当时他不思旅途之艰辛画了大批量的写生,如《大凉山人物》《藏区写生》等。
戴卫还谈到,数十年写生过程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就是恩师黄冑先生。“他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我自幼崇拜他,临摹他的画,特别是他的速写和写生作品,20世纪80年代我在他身边学习时,他以欣赏的方式鼓励我的速写和写生,并提出直接用毛笔画速写的主张。在速写方面还有外国的门采尔等,这些都是我面向生活背后的支撑。”
叁
画册收录数百佳作
戴卫写生本珍藏几十年
《戴卫写生60年》按时间和空间的排序,收录了戴卫的数百幅写生佳作,让人印象深刻的有《四川茶馆》《峨眉山》《海螺沟》《江西行》《黄山三清山写生》《水墨苏州》等。
戴卫说:“今天,历史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然而生活依然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我虽年逾古稀,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渴求却与日俱增,在这里所刊载保留的作品是我半个多世纪以来,所作大量写生作品中,能找出来的凤毛麟角。希望各位同仁、广大读者批评。”
封面新闻记者曾在戴卫的工作室亲眼目睹过他珍藏的写生本,上面忠实记录了这位画家每一次和自然、人文亲密接触的全过程,铅笔和水墨是他与“艺术之神”沟通的纽带。工作室一隅,悬挂着水墨山水《海螺沟冰川》,画中巨大的雪山震人魂魄,刹那间仿佛能感受到凛冽的山风扑面而来。山顶积雪不着一墨,寒气逼人;山谷岩石用墨浑厚,沉重响亮,点睛处是山脚一株孤松,和远景庞大的山体遥相呼应。这幅作品便是戴卫去海螺沟写生采风后所作,当时他在冰川脚下住了十来天,完成三十多幅关于雪山的实地写生作品。
四川美术出版社的马晓峰社长在聊到出版《戴卫写生60年》的缘起时说:戴卫老师是四川的绘画大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很多人都好奇,他是如何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扎根民间,扎根人民,而写生则是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于是我们就和戴卫老师沟通之后,策划推出这样一本书。
出书的计划敲定后,出版社的编辑去戴卫家中采集资料,看到他把自己几十年的写生作品都保存得很好,这让所有人大喜过望。由于戴卫这个“写生狂人”的画作数量实在太多,资料采集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戴老的写生不仅在他的速写本上,还有各种信封、信笺和纸片上,很多找出来都发黄了。这些作品让我们非常的激动,戴老对工作的投入和真诚也让我们感动,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把《戴卫写生60年》编好。”
戴卫认为,中国的绘画讲的就是“师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师古人”即研究传统,包括世界优秀绘画传统;“师造化”即研究生活研究大自然,能否“中得心源”,这就得看你自身的学养,在这一领域文史、哲学、金石、书画缺一不可。而隶属于师造化范畴的写生则是通往“中得心源”的必要途径。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新闻推荐
游客正在摘樱桃扫码看现场本报讯(记者魏玉婷摄影报道)21日,正值周末,峨眉山市普兴乡永安村村民雷冬梅一家,正迎来今年樱桃...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