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 与一座城市 共同成长

乐山日报 2019-04-21 08:14 大字

林雪儿徐亚灵程川彭建群每一座城市,都有书店橘红色的灯光相伴。 记者 张波 摄■记者宋亚娟

今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阅读再一次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报文化版邀请到包括作家、文学杂志编辑、家庭教育研究者和书店工作人员在内的4名受访者,共同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书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让阅读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变革,都值得我们去书写

林雪儿(市作协副主席,著有《雪落拉萨》《亲爱的宝贝》等)

记者:互联网时代,谈到阅读,我们更多的会想到从手机等新载体获取信息,您怎么看待这一阅读现象?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这二者对读者和作家而言,又有何特殊的意义?

林雪儿:一年一度的“读书日”又要到了,回顾这一年来读的书,发现从“百度阅读”里读的书,比纸质书本还要多。甚至同一本书,比如《陶庵梦忆》,买了纸质的,也有电子版的,但是读电子版的时候比纸质版的也多一些。尤其是电子版的书有听书的功能,在做事的时候或者眼睛疲倦的时候,听,也享受,相当于请了个朗读者。方便,是最主要的原因。说到阅读这个词,还是纸质书的形象。最近读徐则臣的《北上》,喜欢纸质的,因为小说中有许多的闲笔,勾勒把玩,让小说里的河流变成自己的河流。时间也如河流一样弯弯曲曲,时光便拉长了,有时候眼光停在某处,十分享受。还有就是读纸质书,有一种附加的美。周末去红珠山宾馆玩,在无人的湖边看见一对读书的情侣,远山、湖水、书及读书的人浑然一体,成为风景。不过就本质而言,电子书和纸质书都是一样的,读,最重要。

记者:本土化写作催生出不少带有地方属性的文学作品,这些年乐山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优秀之作,为宣传乐山扩大乐山影响力贡献了力量。作为一名本土作家,您觉得创作者应该为本土读者端出什么样的作品?乐山的本土题材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和聚焦的?

林雪儿:记得许多年前,第一次去河北参加文学笔会,刘向东老师说,每一个人的写作都有一个胎盘,供给你血液和营养,助你成长。后来写小说之后,发现他说得极是。乐山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生活于此,写作于此,乐山自然而然到笔下。乐山作家学者众多,各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为乐山着墨添彩。乐山不仅是历史的乐山,还是朝气勃发的现在的乐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变革,都值得我们去书写。关注现实,是目前提得最多的话题,作家是这个慢慢变好的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更是书写者。莫言说“对一个社会的批评和赞美都需要胆量,胆量的背后是作家的良知”,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作家,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应该真诚、善良,应该看到今天的美。要说本土重要题材,故宫文物南迁、武大西迁、乐西公路、郭沫若等等,都值得用小说的方式去书写。

用书香陪伴孩子的一生

徐亚灵(家庭教育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著有《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常态下培养最好的孩子》等)

记者:从家庭教育和心理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您觉得目前青少年阅读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徐亚灵:快餐化、碎片化作为当前青少年阅读的一大障碍,或许还发生在成人的阅读中,当然,这也是互联网时代阅读的一大特征。玄幻、魔幻等题材的青春文学作品充斥于青少年的视野,这些作品的类型单一,但因具有娱乐性、消遣性,追求刺激,受到孩子们的追捧。这些专注于某一类型的孩子,你会发现阅读上的“营养不良”,所以,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经典文学来全方位给孩子补给营养。三四年前,我还没从乐山七中退休,在我努力下,将嘉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引进学校,联合举办了传统文化讲座。记得开的第一场讲座就叫《徐亚灵讲弟子规》,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讲孝道,讲做人,讲家庭和孩子的关系。反响相当好,记得很多孩子说:“这节课完了盼下节课”。可见培养青少年阅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记者:让孩子爱上阅读,并在阅读中受益,学校和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徐亚灵:应该说,这些年,呼唤传统文化回归,让孩子诵读经典,爱上阅读,学校和家长没少动脑筋。国家教育部门曾下发文件,要求传统文化进课堂,很多地方在“读书日”或者重大节日中举办经典诵读活动,一浪高过一浪的阅读活动让全社会受益。在全社会营造的稳定的书香环境下,学校和家长还应该紧密携手,用更多的方式引导孩子参与读书,激发阅读热情。上周末,很久没去书店的我到文轩乐山书城逛了逛,很感慨。我看到很多父母陪伴孩子读书买书,不禁在当天的微信上和朋友们分享:有父母陪伴一起读书,从小被书香熏陶的孩子会很不一样。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养育孩子更是如此。

运用新媒介和读者互动

程川(文学杂志编辑,四川省作协会员)

记者:《三江潮》和《三江少年》是市中区作协主办的两大品牌杂志,前者的服务对象为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后者则把阵地交给了教师和学生。请您谈谈这两本杂志对作者和读者的影响。

程川:《三江潮》不仅为乐山本土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熟知,在全国各地的文学圈子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杂志在外有一定的影响,是对刊物和编辑的一种肯定,同时利用这个阵地,能更好地把本土作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展示乐山作家诗人的创作风采。

《三江少年》是一本校园刊物,至今连续出刊21期。每期图文并茂,免费分发给全区所有中小学校,深受小读者喜爱,来稿越来越积极。作为一名业余编辑,我独立承担《三江少年》的编务,更多的是一份情怀,希望文学的涓流能浇灌孩子的童年,有一天能长出参天大树的鸟语和花香。

记者:除了杂志编辑,您的身份还是一名诗人。这些年,您眼中的乐山诗歌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乐山诗歌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了怎样的联系?

程川:近年来,乐山的诗歌圈子相对比较活跃,不再是以前固定的几张老面孔,诗会活动以及诗友间的小聚会也多了。但乐山诗歌面对的瓶颈是发表难,尤其是新作者。如何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以及与外地刊物的交流,值得热心于乐山诗歌公益的诗友们思考。

不可否认,诗歌是小众化的一种艺术审美。这由诗歌的艺术特点所决定,还有作者表达不力的问题,以及受众惰性阅读的问题。但希望自己的诗作传播更广泛,让人喜闻乐见,是每个诗人的愿望。在当下微信阅读时代,个人以为,乐山诗歌若想与读者更亲密地接触,离不了诗歌微信群、诗歌公众号等新媒介。我们两年前在乐山率先开始在这方面尝试,开通的《三江潮》杂志社公众号平台推出了大量本土和外地诗人作品,加强了诗人与读者的参与性、互动性,现在平台的读者关注量已逾3000人。

文学沙龙让文学爱好者有了精神归宿

彭建群(峨眉山市作协副主席、新华文轩峨眉山分公司工作人员)

记者:书店是读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作为一名书店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作家,您怎么看待10年前的读者和现在的读者?

彭建群:10年前,读者对于纸质图书的需求是职业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对书店的感情是深厚的,是书店的常客,与书店工作人员成为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当下,网络传媒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时代的读者刷手机、刷微信,有些人已经不再看纸质书,选择移动端的碎片信息代替书籍,纸质书的读者起码减少了近一半。虽然网络可以最快速度传达图书信息,但那些没有时光沉淀的书籍,需要读者具有一双“慧眼”。今天,书店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立了书吧等多元服务体系,再一次拉近了书与人的距离。

记者:记得十多年前,您在峨眉山市办起了第一个文学沙龙,对文学沙龙作了多年的尝试。能谈谈这段时光对您的影响,以及对文学队伍的改变吗?峨眉山市作协在提升全民阅读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彭建群:这段时光让我终身难忘。一座城市,因为有了文学沙龙,让文学爱好者有了精神归宿。文友们经常聚会谈论文学、美学、时事政治等,进行好书分享、好文分享等活动,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交流。其间,我结识了许多著名作家,加强了与文友的交流,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创作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峨眉山市作协队伍出人才出精品。

峨眉山市作协致力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时代声音,在提升全民阅读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努力出精品出人才;二是组织图书捐赠;三是组织会员送文艺下乡;四是深入一线采风创作;五是开展“脱贫攻坚”文学创作;六是开展全民阅读“七进”(进家庭、社区、学校、农村、机关、企业、军营)活动,组织作家进行阅读指导。在构建书香城市中,峨眉山市的文学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第四届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开幕

开幕式歌舞表演本报讯(记者马锐张斯炜文/图)峨眉山茶香飘四海,天下宾朋缘结乐山。昨(19)日上午,第四届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