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归来 世界遗产保护的乐山答卷 乐山大佛胸腹部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完成
“出关”后的乐山大佛乐山日报记者 龚启文 摄
4月1日,经过近半年的修缮和维护,乐山大佛胸腹部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完成。随着脚手架的拆除,乐山大佛正式“出关”,因大佛勘测而关闭的九曲栈道也正式向游客开放,来自八方的游客可以沿着九曲栈道步行至大佛脚底的平台观瞻大佛。
据了解,1996年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随后20多年时间里,修缮、研究、开发……乐山在不断加强保护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传承世界遗产精神、传播世界遗产文化,交出了一份世界遗产保护的“乐山答卷”。
历时半年
乐山大佛正式“出关”
4月1日,记者在乐山大佛景区看到,历时近半年的“体检”,经过日常养护和排险加固,乐山大佛面前的脚手架已全部拆除,大佛面部的“花脸”状况有所改善,乐山大佛景区也正式向游客重新开放九曲栈道。
2018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批复,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决定从10月8日起对大佛进行全面“体检”,开展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乐山大佛正式“闭关”。
石质文物保护是世界性难题,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乐山大佛,在红砂岩上依山雕琢而成,极易风化和受到生物侵蚀,科学保护修缮尤为重要。
“这次勘测过程使用到多项国内先进的勘测方法,能够快速完成大佛表面成分检测,准确判断表层氧化物、有机物等物质成分。”乐山大佛“体检”项目负责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说。为避免游览活动和勘测作业交叉影响,勘测工作实施当日凌晨,九曲栈道正式封闭、禁止游客通行。
据了解,九曲栈道位于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自上而下蜿蜒至大佛脚下。
“之前半年开展的乐山大佛胸腹部残损开裂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主要是一项勘测工作,也是为全面保护大佛而做的第一阶段工作。”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负责人彭学艺表示,预计第二阶段是对本次勘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阶段是在大量研究和实验基础上,提出对乐山大佛保护的科学方案;第四阶段则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实施对大佛的系统性修缮保护工作。
此外,在为期半年的勘测研究中,大佛的面部和胸腹部也得到了一定的修缮。对此,项目负责方、中铁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文保中心工组人员申喜旺介绍,首先针对大佛的脸部因酸雨、污垢、表面附着物造成的“花脸”情况,项目组对大佛脸部做了清洁、清理和保养工作;其次,针对大佛胸腹部残损开裂区出现了起鼓、开裂的结构性损伤,病害面积达21.66㎡,项目组及时对该区域进行了排险性处理,防止破损岩体从山体脱落;而现有研究成果将在下一步开展对大佛整体性保护修复工作期间,起到参考作用。
保护与开发并重
推动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实施保护工程、加强遗产监测、传播遗产价值、加强科学研究,申遗成功20多年来,乐山发出了世界遗产保护的“最强音”:诞生全球第一个地方性世界遗产保护承诺《乐山宣言》,达成具有全球共识的世界遗产保护《峨眉山宣言》。此外,在201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申遗2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仪式上,乐山发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保护白皮书》,对申遗20年来的保护工作和发展历史进行集中展示,并对未来工作进行规划。
以保护为先,乐山统筹处理好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深入挖掘峨眉山—乐山大佛蕴含的禅意文化、自然文化、武术文化、康养文化等内涵,推动峨眉山—乐山大佛核心景区复旧建新,促进遗产与旅游相得益彰,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2018年,乐山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33.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92.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9%和16.06%。
如今的乐山大佛景区,大佛“出关”系列活动已经铺开,“夜游三江”项目提档升级后再次“归来”,智慧旅游项目更是成效初显;在峨眉山景区,生态搬迁工程、智慧公厕工程、“三顶合一”工程同步推进,武术小镇、佛光花海让人眼前一亮;此外,井研研溪湿地公园新建完成,沙湾大渡河骑游绿廊首期亮相,犍为嘉阳·桫椤湖旅游景区扩容提质奔“国家5A”,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围绕两大核心景区,区县旅游遍地开花。
做好世界遗产保护这张“答卷”,乐山充分展示世界级遗产的独特魅力,拓展形态、丰富业态、提升服务,聚智聚力推动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新闻推荐
全新亮相的乐山大佛记者龚启文摄经过近半年的“闭关”,乐山大佛将正式“出关”,与市民游客“重逢”。随着脚手架的陆续...
峨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