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生苦旅上的一抹朝阳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2-22 06:28 大字

□ 李银昭

窗外,冷风萧瑟,寒气袭人,天地一片清冷。

然而,不论日子多么清冷,都无法改变今天我们这间屋子里的热情,也无法改变围坐在一起的我们每个人心中洋溢着的温爱。

这热情、这温爱,缘于袁瑞珍和她的《穿越生命》这本书。

总之,是文学,是诗意的生命,让我们相聚。

初识袁瑞珍是在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颁奖会上。前几天,在东坡故里眉山,四川散文联谊会上,我们又见面了。但每次见面,交流甚少,知之不多。今天,我应邀参加了袁瑞珍的《穿越生命》作品研讨会。研讨会前,我拜读了她的这部作品。阅读中,有关文学与生命,我们为什么喜欢文学,文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类似的话题,又在脑子里出现。后来,袁瑞珍打电话说,让我在会上发言,并提前告诉她发言的题目。通话还没结束,“文学是人生苦旅上的一抹朝阳”这句话,一下就跳了出来。

为什么一下就跳出这个题目呢?是袁瑞珍的书,让我再次看到,一个文学爱好者几十年的坚持和那颗虔诚的文学之心,以及文学对普通人生命的照耀。

胡适说,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看他们怎样看待小孩子;看他们怎样看待女人;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如果这话没错,那么,看一个人,看一个家庭,也可以从这三件事去看。

袁瑞珍的《穿越生命》,是一篇非虚构散文,讲述了她亲眼目睹只有7岁的外孙女璐璐从生病到离开人世的全过程。在这篇六万字的散文里,不论是医生、护士、同学、老师对待病中的小璐璐,还是丈夫忻诚、前夫张翼对待紫影,抑或岳父母对待前女婿、现女婿,各种人,各种关系,面对生命,心中生发出的善意、友爱和敬重,都让读者感受到了善的温柔和爱的暖意。这大概就是胡适说的文明。关于这篇文章,几位专家都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和解读,我就不多说了。我还是回到胡适说的第三件事上,看今天这个会的主人袁瑞珍是“怎样利用闲暇时间”的。

下班回到家,夜深人静,“从书柜里取出一本藏书,进入文学的世界”,在那里“有缕缕阳光,抚慰我烦躁或孤寂的心灵,和书中的景物相对,令我心旌摇曳,目迷神驰。读书使我脸上的愁云随优美通达的文字而舒展,读书使我不羁的灵魂有了一个停靠的驿站,读书使我变得热情、开朗、坦荡又快乐,生活焕发炫目的光彩。”

一个人的品位如何,不是看他上班做什么,而是看他下班的时间在做什么?袁瑞珍下班,业余时间在阅读,在亲近文学。

让人生变得热情、开朗、快乐,这就是她在阅读中得到的收获。

让生命焕发出炫目的光彩,这就是她在亲近文学中获得的价值。

说了袁瑞珍的业余时间,再来说说她的作品。

品评文学作品,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就袁瑞珍这本书来说,除了写小璐璐《穿越生命》外,还有“幽幽心曲”“山水行吟”两个部分的文章。这些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写花的短文。涉及花的题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谓浩如烟海。而袁瑞珍这篇只有600字,名叫《灿烂瞬间》的文章,却给了我不少启迪。

那袁瑞珍写的是什么花呢?

在非洲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名叫“依米花”的植物。它的花很漂亮,很娇艳,每朵花有四个花瓣,花瓣各分红、白、黄、蓝四个颜色。戈壁滩缺水,植物开花,需求大量的水分。在非洲戈壁滩,植物大多有庞大的根系,用来采集水,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但是,依米花没有根系,只有一条主根,它就靠这唯一的主根,孤独地,蜿蜒盘曲着钻入地底深处,寻找有水的地方。

依米花的寿命大概是六年,但前五年都在干燥、坚硬的地下寻找水源,一点点积聚养分,在完成开花所需的全部水分后,第六年里,才在地面开花,绽放出四色的花朵。花朵绽放却只有两天时间,两天后,花朵开始凋零,在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养分后,花朵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五年扎根,找水,储备水分,就为了给花提供养料,而花期只有两天,这是一个多么执着、艰难的过程。为了瞬间的盛开,为了瞬间的美丽,唯一的主根,在戈壁滩坚硬的地底下,苦苦地求生,顽强地求一次美丽的绽放。

这篇短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诗意般的语言,只是简单地讲述,但读罢,就两个字:震撼!对心灵和生命意识的震撼。

这篇短文为什么能给人以震撼呢?

花,是植物,长在野外,长在无水的戈壁滩;人,是万物之灵。但花与人有共同之处:都是生命。通过花,我们想到了人自己的生命,人自己的命运。

从时间来看,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有说700万年,也有说300万年,不论多少年,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是浩渺。由此,一个人的生命与人类发展历程相比,实在太短暂,短暂得一瞬都说不上。

从空间来看,比如峨眉山,在10公里距离,都能看见,如果放大到100倍,在1000公里外,就无法看见峨眉山了。假设继续放大下去,1000个1000倍。我不懂天文学,对数学也很陌生,但我知道,这样推算下去,地球在宇宙中就变成了一粒看不见的微尘。

地球如此,宇宙如此,人呢?我们再回到那篇短文。

依米花的生命,镜像着人的生命,花与人同命。

袁瑞珍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的亲近,写出《灿烂瞬间》这样的作品,已经很好了。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不一定都要成为文学大家,成为鲁迅、雨果、海明威。袁瑞珍的文学路,告诉我们:一个人,几十年热爱文学,不一定有利,但文学能给人一颗安定的心,心安,就是成功;一个人,一生热爱文学,不一定能出名,但文学能使人心存爱意,有爱,就是成就。文学,从物质层面看,真没太多价值,但,文学,对于爱她的人,是一方厚土,是艰难世道最后的安生立命之处。所以,文学对人的生命有关,对生命的绽放有关。文学对人的照耀,就如太阳对依米花的照耀。人和花都不易,太艰难,都扎根在大地,求生,等待生命的绽放,哪怕只是一次,哪怕只是一个瞬间。此次研讨会,大家见证了,袁瑞珍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坚持了几十年的文学爱好者,在文学滋养和照耀下一次生命的绽放。

分享了袁瑞珍的业余时间和她的作品,最后我还要说一下此次研讨会,这个会是由袁瑞珍退休前供职的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的。这家科研单位被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摇篮”,单位的性质,跟文学、跟艺术、跟人文似乎一点都沾不上边,但单位却为一个退休职工组织了这次文学研讨会。此举,不仅让人感到温暖,还让我想到了世界著名科学家、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就是一位爱好文学艺术的科学家的典型代表。他有句名言,大意是:对我而言,死亡意味着再也不能阅读歌德的诗歌,不能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我还想到了当代的乔布斯,他之所以能把苹果手机做到全世界去,让数亿人喜欢,就在于苹果的人性化设计。乔布斯与大多数商业巨子不同,他非常热爱文学,热爱艺术,尤其是东方艺术,为此,他专门到印度学习艺术、研究宗教。

科学,文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好像没多大关联,就如同一条山脉两边不同的河流。但是,河流只有不断地交汇,才能终成大海。人也如此,科学,文学艺术,是人的左腿和右腿,是人飞向天空的左翅膀和右翅膀。

由此,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来主办,也正说明,该院之所以能取得无数个中国唯一,乃至世界领先,是因为,这里有一群不仅热爱科学,而且还热爱文学艺术的人。有这样一群有情怀的人,才撑起了中国核动力工程研究设计院的一方天地,才有了中国核动力的西天一柱。

新闻推荐

学科帮扶促进业务能力提升

本报讯(市卫宣)日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相关负责人一行来到峨眉山市,与峨眉山市人民医院携手启动学科帮扶工作。由此,峨眉山...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