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个性魅力

广安日报 2018-11-06 04:20 大字

□余玮 吴志菲

当历史的镜头对准政治舞台外的邓小平,或许,这一侧面的“镜像”更为引人入胜。

邓小平临危不惧,沉稳内向,平时言谈不多,但富于幽默感。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这样说:“父亲的沉默往往比语言更为有力!”

在生前,邓小平曾多次说过:“我不要别人为我写传,不要过分地宣传个人。”他平时很少对别人,包括对自己的家人讲述个人的家世。谢世后,随着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的播放,人们才对邓小平的家乡与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邓小平对子女的教育,常常是身教重于言教。在同儿女聊天、忆历史、讲传统时,他从来不向他们摆自己的功、诉自己的劳、说自己的好、称自己的能、夸自己的才。有时,子女问他在那些重要关头或重大问题的处理和重大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时,他总是淡然地说得那么简单。

经历过长征,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可是,当女儿问父亲在长征时干了些什么工作时,他用一贯的简明方式回答——“跟着走”。谁能想到,关于父亲的历史,他的子女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看小报才第一次知道的。邓林说:“他在家中与我妈妈都不谈自己的经历,从不说‘废话’。”邓小平老了,才和子女说话多一点,也爱听他们讲话。孩子们也越来越感到他是一个内向、含蓄、感情不外露的人。

邓小平性格沉默寡言,而夫人卓琳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为了协调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卓琳曾在婚后不久就向邓小平提出了要求:“我有什么话对你说,你要耐心地听下去,不对的可以批评,但不能不让我说。”邓小平则表示完全同意妻子的建议。正是这种相互包容和理解,使得邓小平和卓琳的爱情与婚姻非常幸福美满。

其实,他不言则已,一言必中,诙谐而善辩。在他异常鲜明的个性中,充满着和谐的魅力。平常,他言谈不多,但言简意赅,当他酝酿成熟、深思熟虑而作出决策或决断之时,所发出的声音则是掷地有声、言语铮铮,往往震撼山岳。他曾教过课,作过许多报告,据当年的一些学员回忆:邓小平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不停地打着手势,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向学员讲解革命道理,作报告也如同拉家常。

邓小平不喜欢一些形式的东西,是一个务实派。晚年在外地休假时,地方有关领导总是请他讲话,他都尽可能婉言谢绝,说:“我来休假,就是休假嘛!”在他身上绝无丝毫哗众取宠的习气,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他身上灼然可见。

是的,作为政治家,他既是一个威严的人,又是一个幽默的人。在重大原则的问题上,他从来没有、也决不会作出半点让步。在待人接物上,他又十分平易近人,举止随和,谈笑风生,富于幽默感。他的个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鲜明、新颖、别致,富有个性化。如“扭着不放”“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带川味的个性语言实在是形象、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坦诚、直率而不矫揉造作,这是邓小平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对不赞成的东西决不曲意逢迎。比如,他是传统京剧艺术的爱好者,他对江青搞的京剧改革和革命样板戏并不赞成,因而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据说,有一次,他在看由江青主持拍摄的一部新影片时,未等终场就走了。他就是这样从不掩饰个人真实的观点,这种坦诚就是他的个性魅力。

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邓小平,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从自然物象中吸取智慧。早年在长征路上,他就经受过千山万水的洗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游览过井冈山、峨眉山、长白山及漓江、西湖、长江三峡等名胜山川。他仰观俯瞰,兴趣盎然,被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深深吸引。

1959年后,由于邓小平的腿部曾经骨折过,伤愈后脚力很差,他便听从医生的建议,认真进行体育疗法,开始每天散步以恢复脚力,安步当车,坚持不懈,久而久之,便逐渐养成了每天散步的习惯。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同一些老同志或随亲眷去登景山、香山,攀北海公园的琼岛。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不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在转折关头,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散步的习惯虽说坚持下来了,但时间相对减少了。

1979年7月,75岁的邓小平登上了海拔1800米的黄山。当时负责警卫工作的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向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等同志说:“邓副主席此次是利用休假时间和家人一起到黄山旅游的,对外不宣传,不封山,不断游,更不能影响群众游览黄山。邓副主席说了,要与群众同走一条路,同看一处景。”于是,有关单位取消了原定的记者随行采访计划。

60里山路蜿蜒曲折,75岁高龄的邓小平却走在前面开路,竟把随行的亲属甩在了后面。尤其有趣的是,他这样一位长者还不时回过头去一再嘱咐年轻人要当心。稍事休息后,他弯腰卷起裤脚,接过手杖,铿锵一声“走!”顿时大家增添了力量,于是又继续前行。其间,他向大家传授了两条登山的经验:一是把裤脚卷到膝盖上面,二是走起来步子不要太快。大家按照他的方法一试,果然轻快多了。

许多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获悉邓小平登览黄山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都盼望能在此胜地见一见他。保卫人员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想悄悄控制一下上山游客的人数,结果被邓小平发觉了。他严肃地说:要让群众上山,不要搞得戒备森严。一路上,遇到身后有游客或挑担子的老百姓,他就连忙停到路边让道,招呼随行的人员:“让一让,请他们先走。”然而,许多游客赶到邓小平身边就不走了,同他亲切攀谈起来。邓小平是那样谦和,使游人一点也不感到拘束。

当快到鳌鱼洞时,有一位年轻姑娘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跑了上来。邓小平一行以为她急着赶路,连忙让路。但她走到跟前却突然停了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邓伯伯,您好!我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本来已经下山了,听到您老人家在这里,我们又赶来了……”他便问这位学生读的什么专业,当听说读的是新闻专业时,不由感叹:“噢!难怪消息这样灵通。”邓小平幽默而风趣的话语,把大家都逗乐了……

用3天的时间,邓小平踏过了黄山众多的山峰。饱览黄山秀色后,他风趣地说:“爬了黄山,天下的名山都不在话下嘛!”真可谓踏遍青山人未老!

邓小平总是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吴山越水,西子湖畔,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邓小平和普通群众相处的动人故事。1983年2月11日,他来到杭州灵隐寺,不少游客认出了他,人群中立即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他向人们挥手致意,还不时地握握游客的手。当他看见一位小女孩在大人的怀抱中拍着可爱的小手欢迎他时,就笑着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小脸说:“这娃娃长得好胖啊!叫什么名字?”从南京来杭州探亲的孩子父母激动得满脸通红,一个劲地教孩子快叫“邓爷爷好”。两岁的孩子乖巧地叫了一声“邓爷爷好!”邓小平高兴地说:“好!好!”

第二天,他在三潭印月又碰到了这位小女孩。邓小平直呼只有一面之交的小女孩。小女孩大声地叫“邓爷爷好!”并展开双手扑向他的怀抱。邓小平用他那温暖的手抚摸着孩子,亲昵地说:“来,跟爷爷亲亲!”孩子高兴地在他的脸上亲着,邓小平亲热地搂着孩子,和孩子的小脸紧贴在一起。

在三潭印月,还留下了邓小平让一位青年工人拍照的故事。当时,一位来自宁波的青年工人正在三潭印月游玩,当他看到邓小平一行人向他缓步走来时,便端起相机对着邓小平按下了快门。见到有人拍照,邓小平赶忙停下脚步,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非常和蔼地与这位青年攀谈了起来,问他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坐火车来的等一些问题。当得知这位青年是宁波人时,邓小平高兴地说:“宁波不错,很大嘛!”这位青年拍摄的照片,后来在上海出版的《青年报》上发表,获得广泛好评。

邓小平的一生几乎都与波峰浪谷有不解之缘,历经坎坷。这位在政治风浪面前往往如履平地的伟人,在大海巨涛中同样能劈波斩浪,沉着稳健,胜似闲庭信步。正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邓小平喜爱游泳,从年轻时代起还养成了洗冷水浴的习惯,几十年一直没有间断。

“乐水派”邓小平曾对来访的华裔科学家李政道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1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一股气势。”

1983年夏,邓小平在黄海之滨的棒槌岛游泳所留下的影像记录,使一向敬仰邓小平的人们形象地看到这位中国巨人,是如何度过他的余暇的,并为邓小平健康的体魄深感欣慰。他畅游于蓝色的波峰浪谷之间,与风浪为伍,从容泅渡。白浪滔天,他舒展双臂,自然地向海的深处游去。浪花一个接一个地扑来,他泰然自若,挥臂击水,顽强向前。

在他身旁看护的工作人员见到风急浪猛,便劝他上岸,但他依然在海里畅游……已经入海游了90多分钟,他依然没有丝毫倦意。让人们难以置信的是,当时的邓小平已经年近80岁了,竟然如此硬朗!上岸后,他不时地同天真可爱的外孙、外孙女嬉戏,不时和女儿聊上几句……其乐融融,多么温馨的天伦之乐!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新闻推荐

展现中华武术内涵搭建峨眉武术走向世界平台

展现中华武术内涵搭建峨眉武术走向世界平台第六届中国·四川峨眉山国际武术节落幕□本报记者赵蝶文/图风云际会,缘聚峨眉,...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