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女孩身患抑郁症跳崖对抗抑郁症:要有一颗不被入侵的心

济南日报 2018-09-18 11:48 大字

9月4日,峨眉山上,一位女生跳崖自尽。随着事件调查深入,女孩的遗书也出现在世人的视线内。女孩在遗书中提及自己患有抑郁症,表示自己不是脆弱的人并呼吁大家关注抑郁症群体。

9月10日是第16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为“共同行动,预防自杀”,而抑郁症与自杀如影随形。有数据显示,抑郁症病人中15%会自杀死亡,约70%出现过自杀想法。在所有自杀死亡的人群当中,超过四成以上患有抑郁症。

本期主持:由亚男

点评嘉宾: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济南日报评论员蒋海升

惠铭生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二病区副主任 王洪军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刘兰飞济南秋文心理学院创始人 徐秋秋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李晓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 李凌江

■委托人:沈女士

■方 式:读者来信

■话 题:抑郁症作为蚕食人的“蛊虫”,在这些年陆续带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抑郁症并非一个人人都可以轻易克服的弱点。面对抑郁症,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抑郁症,灵魂的黑夜

从乔任梁、金钟铉、到罗宾·威廉姆斯、林肯公园主唱,近年来,抑郁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很多人对抑郁症已经不陌生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但这个数字不包含没有寻求治疗的隐形抑郁症患者。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CCMD-3)诊断标准》,抑郁症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严重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其他症状还包括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等指标。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李晓茹

有一个比喻可以帮助大众理解抑郁症:像一辆没有汽油的车,也就是一个人处在高耗竭但低能量状态。这种情况下,家人或朋友无论如何鼓励他战胜困难或是恨铁不成钢地批评,都没有太大作用,因为不是患者不想让自己变得积极,而是他没有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休息和治疗,让专业人士帮助他。

●济南日报“惠言慧语”专栏评论员

惠铭生

过去,人们见面习惯问候“你吃了吗”,现在人们聚会习惯调侃“你抑郁了吗”。其实,这不单单是调侃。

我有个5人微信好友群,其中有3个人最近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抑郁症听起来很吓人,没想到就在我身边出现。而且我听说有抑郁症的人都会有自杀倾向,但我的这些朋友给我的感觉却是和平时一样,聚在一起谈笑风生,他们大大咧咧的性格让人很难将抑郁症与他们联系到一块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存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表现发生了变化。如明星张国荣、乔任梁等,他们的抑郁表现,在众人面前不一定是情绪低落,相反,呈现给人们的却是性格爽朗,甚至身上带着绚丽的明星光环。

现代社会充满浮躁,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虽然一些社交工具日益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真挚情感交流变得稀缺,压力与孤独,以及真挚情感交流的匮乏,可能是不少人身患抑郁症的原因。

●知乎用户

晓言

身患抑郁症的6年,其间特别容易感伤,还有种莫名的负罪感,哪怕在公共场合也会经常遏制不住大哭。非常嗜睡,且无论睡多久都无法恢复精力。我那时对“快乐”的概念很钝感,天空是灰色的,周遭的空气是凝滞的,风景变得冷冰冰,身边的人来去匆匆与自己无关。你存活在地球上,可是却感觉世界把你遗忘了,你对一切事物感到厌倦。

我看过无数心理医生,吃过抗抑郁的药物,住过医院,与抑郁症抗争的日子着实艰难。不过所幸,我挺过来了。回头望望那段岁月,很可怕,灵魂几乎被负面情绪吞噬。

被误解更被忽视的群体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曾以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共2222名成年人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中国公众对心理疾病的整体评价和态度。结果发现,中国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评价是患者表现怪异、行为难预测、整体糟糕、原因复杂、个体影响严重、处理困难、社会危害严重。

抑郁症不被大众所理解的结果,就是大量的患者被边缘化,他们的处境也往往被忽视。

●微信公众号

槽值

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网友讲述了自己不被理解的遭遇:“3月份查出抑郁症和焦虑症,隔了一个月我才告诉父母,结果得到的是冷嘲热讽骂我脆弱。”

在现实中,这些看法并不少见,每当听到抑郁自杀的新闻时,身边的一些长辈都会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娇气,抗压能力太差”。他们认为,所谓的抑郁不过是矫情呻吟,只要劝一劝,想开了,抑郁症就可以自愈。

●济南秋文心理学院创始

人 徐秋秋

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识到底有多深,我们是否能够拿出足够有效的力量来干预或挽救更多悲剧,这依然是一个令人生疑的沉重话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对抑郁症有着“美化”和“特殊化”的偏见,如身患抑郁症自杀的诗人、作家、歌手等,被很多人赋予了“浪漫”色彩。其实,抑郁症在现代医学角度被确认为一种心理障碍类的精神疾病。若过于强调这一隐疾的“特殊性”,而忽视其内在的“病源”,无疑不利于我们真正认清其作为疾病的本质。而在被“特殊化”的另一端,是对患者的社会性忽视和歧视。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刘兰飞

抑郁症在医学中尚未有明确病因,一些人想当然地把它归结为心理或情绪问题。外界的诋毁加重了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否定,会让他们在自己的情绪里越陷越深。他们会将伤口埋在心底,任其把所有快乐和活力吞噬,最终陷入绝望的循环。

现实生活对抑郁症患者的误解和打击,让抑郁症人群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隐瞒、逃避,是不少抑郁症患者不得已的做法。

比偏见更可怕的是求助无门

之前,《柳叶刀》发表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对我国4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精神障碍患病率达17.5%,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据此推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达到9000万。

在高患病率背后,抑郁症的知晓率、认知率、就诊率普遍较低。几乎九成以上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过专业治疗。有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每10例抑郁症患者中,仅有2例接受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

李凌江

如何寻觅优质的心理咨询仍是抑郁症治疗的痛点之一。国内精神科医院不仅有医学模式下的诊疗模式,还有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或心理咨询师这样的专业资质应该由卫计委或更对口的部门监管,现在有很多替代或平行存在的认证机构,如全国心理学会下的临床心理学注册委员会,评价标准相对其他行业高很多,只有2000多个咨询师。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心理咨询工作室,理论上只要有咨询师资格,就可以开设心理诊所。去年9月之前,全国有100万以上的二级心理咨询师,但专业从业率不足3%。早年很多人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就考到了证书,真正有自信的专业人员还很少。

●虎嗅网

单就高校针对抑郁症的心理咨询来讲,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其工作模式常常滞后于学生需求,与高校生活的结合度、融入度都较低。且不说原本教育资源就紧缺的二三线城市高校,就算是位于上海市的某一流重点大学,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网站,最新一条的资讯更新,还停留在一年多以前。而对于中心下提供一对一服务的心理咨询师的信息则无处可寻。

对抗它,你并不是孤独一人

目前我国医学界对抑郁症的治疗有多种方案,可以简单地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而且,情绪自测可帮助患者判断目前的感受、想法或行为是否符合抑郁表现及严重程度,并能根据评分提供专业建议。

面对抑郁症,我们能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疗法。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二病

区副主任 王洪军

在我们医院的心理科室,每周都有两三次不等的病房团体治疗。就是让患者聚在一起聊聊天。病房桌子旁围坐着患者、医生,大家相互分享自己应对不良情绪的经验和困惑。在这里,每个人都经历过相似的伤痛,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彼此理解。“同病相怜”的陪伴和抚慰能带给患者最大的治愈力量。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蒋海升

近年来,“抑郁”呈现增多趋势,它不像其他生理上的疾病,相对来说不容易发现和及时诊治。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还存在太多误区,对是否患上抑郁症也不易判断。

我认为医学界和媒体应对抑郁症知识进行必要的普及,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了解和预防抑郁症,且要澄清关于抑郁症的诸多误区。例如表面非常阳光、笑脸迎人的人也有可能心底深处正潜伏着深深的抑郁。甚至很多患者自己也不知道患上抑郁症。当然,人们也不要把短时间的小挫折引起的负面情绪就当成抑郁症。

根据医学研究,抑郁症的形成有遗传、生物节律变化、躯体疾病、环境生物化学、心理与社会、性格等等多种因素。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要讳疾忌医、抵触排斥,要用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积极地配合医疗,要积极调适心理,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珍爱生命。对于亲友和社会来说,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发现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要排斥患者,要予以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抑郁症患者重建人生的意义。对人生意义的确立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上具有根本性作用。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可能仅仅的心理疏导已经不够,需要有药物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疏导已经没有作用。人能够获得生命是极其偶然的、弥足珍贵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达观于挫折与痛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善于在一条道路堵塞之后寻找到其他道路,才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面对人生的风雨。

新闻推荐

一男子在峨眉山金顶跳下舍身崖 景区已启动搜救

封面新闻图9月12日12点30分许,在峨眉山景区金顶舍身崖,一名男子翻越护栏,跳下舍身崖。附近游客发现后,发出阵阵惊呼声。封面...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