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

广安日报 2018-06-17 00:00 大字

□陆燕

我读过很多诗集,但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只有冯林先生的《秋》。《秋》可谓惜墨如金,字字珠玑,言简意赅,着“一字”风流,尽显宇宙寰宇、世事百态。《秋》全部辑录一个字做标题的诗歌,可以说是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也可以说是一叶知秋,一生万物。冯林的每一首诗顺着读是拓展是辐延,倒着读是凝聚是点睛,在这方面,诗人真正匠心独运,并一以贯之,令人叹服不已。

之一 动物篇

“草枯鹰眼疾”,诗人冯林在写鹰的时候连用三个动词、三个形容词,“盘旋、俯冲、抓捕,迅速、勇猛、矫健”,这些词语如素描般简洁,却形象连贯,颇具画面感,更完美地契合前句“扫描河流山川”中“扫描”二字,突出了鹰目光的锐利及威风震慑之仪态。

雁,古诗词中多用它来传情达意,叙写离愁别绪、思乡之情。诗人冯林却从“雁”的视角、感官、心理来抒写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与坚毅的生活态度。雁“嗅着温暖的方向”,一路向南,艰难跋涉,漠视乌云、雨雾,不惧漩涡、闪电,寻找栖息之所、幸福家园。读此,情不自禁就会想起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七岁作的这首《咏鹅》,朗朗上口,孩童皆习,写出了鹅的特性与自由美好。而诗人冯林则从“被饲养的生命”,告诉我们,再卑微渺小的生命也渴望朝向蓝天欢歌,豢养的牲禽如此,人类亦是,蓝天白云里深藏着无尽的“飞天”梦想。至此,我们才深刻体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深层蕴意。

环肥燕瘦,在古代那是审美,那是价值。在今天,人们依然看重外表,如果形象太low,有碍“审美”,等待的结果便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猪肥羊瘦,无审美效益,幸得一点,味美,成为“盘中餐”。殊不知,猪羊吃进去的是糟粕,奉献的却是生命的精华。冯林的动物诗,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正是如此,这些道理往往为我们所忽略。

牛,职场的牛,生前(退休前)是没有人颁发“吃苦耐劳”荣誉奖章的,“直到死后”,为了傀儡更多的人变成“牛”,“人们才找到一种尺码”,刻意将其“美德”“证实和传颂”。奇怪的是,“在我们周围,这样的牛,很多……”,诗人用笔之简,用意之深,大抵如此。

至于猫,看过一篇关于猫夜视能力丧失的文章,城市的猫为什么不再捕鼠、不会捕鼠,是因为猫已被“宠养”,“养尊处优”不吃老鼠了,而老鼠体内有一种叫“牛磺酸”的物质,可以增强猫的夜视能力,猫因此丧失了夜视能力。丧失夜视能力的猫成了“hellokitty”,花瓶一个,主人的影子,华而不实,眼拙心虚。诗人冯林写的是猫,它是否又代表着一类人呢?

再来看看熊和猴。自古就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诗人用一种戏谑的方式,“铁砂掌、鹰爪手、二指禅……”自然过渡到“熊掌”,人“用枪逼着它交出祖传秘招”。这哪是交出“武功秘笈”那么简单,交出的可是熊的命啊,深刻地揭露了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捕获熊掌的卑劣行径。有一句俗话,叫着“贪心不足蛇吞象”。四川方言形容一个人极其贪婪、来物不拒,往往会说他“好猴(hou)”“太猴(hou)了”。去过峨眉山的朋友,可能深有体会,如诗人所言,它们成天“上蹿下跳”,习惯被喂养被恭候,“享受着嗟来之食”,从未发现自己那双手的“肮脏”,还在习惯性的、肆虐的、疯狂的索取、抢夺。猴啊太“猴”!蛇呢?除了贪婪,还“深藏不露”,张开嘴便“不吐骨头”,宽阔的大道、正道它不走,偏要“扭曲”前行。诗人观察入微,感悟深刻,屡屡引发读者共鸣,良苦用心,接地气,映现实,目光敏锐深邃,笔端犀利意丰,足见诗人之功底与阅历。

动物篇里最后一位出场的动物——鼠。诗人没有直接写鼠,而是连用10个反问、对比,当然都是鼠提出的10个疑问,分别与大象、狮、狗、猫、人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对比,答案不言而喻。读完八个字定会闪现出来,好似谜底——鼠目寸光,不思进取。不仅如此,这首诗也算是对前面整个动物篇的一个小结,可以看出作者编排之用心。一个好的作者,一定是细心的。诗人很谦虚地说:“某些诗作写得直白、浅显、无趣,并无多少意思,立此存照凑数而已。”在我看来,仔细读了以后,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诗人诗作虽直白、浅显,但却意蕴丰厚,发人深省。

之二 自然篇

写稻穗的散文、诗篇很多,基本是说穗的成熟与谦恭。诗人冯林也不例外,不过他的《穗》《稻》篇多了一份母爱的呵护与成熟的担当。稻成为谷的过程有自然的给予,也有汗水的浇灌;谷成为米,则是一个农转非、城市化的进程。毋庸置疑,米粒、米饭,对于舌尖上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不分职位高低、身份贵贱。

骚人墨客总是爱雨的,无论雨给他们何种思绪,至少是诗意的。冯林则从雨之于老百姓功用角度来写,老百姓对雨的高度赞扬或评价标准莫过于五风十雨、风调雨顺了。诗人怜悯庄稼人,关心粮食和生产,接地气,反应现实生活从城市到农村,触动着神经,小心翼翼,“一边努力辨明方向,一边盼望阳光的到来”(《雾》),这或许就是他写作的目的或者要告诉读者、告诫世人的。

尤其喜爱自然篇里的《风》,它解决了我,甚至很多人一直困惑于心的问题:“为何树老是招惹风?为何风老爱纠缠树?”听得比较熟的是“叶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是让人欷歔感叹,悲从中来。而冯林的回答却让人耳目一新:“原来风只是想劫了树干,当作自己的骨头,然后撑起春天的形象”。毫无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听过的最佳答案,就在那一瞬,好似我也有了“骨头”,原来人是可以伟大的!

树的一生被禁锢,所以它选择以落叶的形式体验“自由行走的愉悦”。树是智慧的,人是智慧的,诗人“庆幸自己是一棵移动的树”,我庆幸自己读到了这本诗集。

“在当下,能够在一潭死水中,被阴暗的泥淖围困而又不受污染,也只有你了。”(《荷》)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善意提醒了吗?那个“你”是你吗?

之三 事物篇

动物世界看人性,自然雨露显温情,事物篇中藏深意。世间的茶千万种,茶具更是千姿百态。我们企图用上好的茶具来般配上好的茶叶,却从未思考过茶与水的关系。茶“全心全意培养水”,我看到了父母、老师、祖国的花朵,“全心全意”,形象全出,感人至深,不得不为诗人的细致观察与温度体验拍手称赞。

好茶需要茶培养,好笔则需手扶持。诗人用图像诗的形式展示了一支笔站立的过程,笔再“胸怀文墨”,没有手,也只能终生“瘫痪”。所以,人应当珍惜遇见、珍惜欣赏、珍惜命运,手握“钢”“笔”书写辉煌。

作为社会的人,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形象存在?诗人冯林再用图像“人”塔的形式告诉我们固守、努力、思考,诚实、踏实、坚强,做人做事,光明磊落、顶天立地的道理。

海德格尔一句很有名的话:“诗歌和哲学是近邻。”“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郑敏《金黄的稻束》)诗人冯林从日常的动物、事物、自然景观或现象引发对宇宙、人生、人性、社会的思考,言简意永,别具一格,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境界,“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作有厚度、有深度、接地气、有灵气、有温度,值得品读。

《秋》一叶而知天下,知秋而一叶,冯林是也。

新闻推荐

自驾游产品迎来预订高峰

自由舒适的自驾游正成为人们出游的高频选择,端午假期来临,自驾游产品也迎来了预订高峰。周边自驾热衷田园乡村,国内长线自驾...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