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蜀王笔下的锦城十景(九)岷山晴雪:巴蜀千秋玉塞屯

华西都市报 2018-05-27 02:06 大字

两任蜀王笔下的锦城十景(九) 在成都可见大雪塘丰姿。 锦城夜雨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天气晴朗,天空蓝得像宝石,远远的西边,出现了连绵起伏的山脉,山脉中突兀的大山上覆盖着白雪,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啊,岷山晴雪!站在蜀王府的高楼上,极目远眺,这样的景致不仅让明朝的两任蜀王朱申鑿和朱让栩心情澎湃,也让他们诗兴大发。

在两任蜀王眼里,锦城十景中的一席必须让给这个大自然赐予的景致。尽管锦城十景中自然风光如浣花烟雨、霁川野渡等也有,但岷山晴雪这一景致却很难常见。事实证明,两任蜀王的眼光是很有远见的,即使在现今,岷山晴雪都很难出现,一旦出现,必然是引发成都人热议几天的重大新闻事件。

壹突兀高山太白西,层峰耸拔与天齐

成都城位于成都平原腹部,四川盆地西部,西边和东边,分别有岷山与龙泉山两条山脉。

岷山山脉与龙泉山山脉基本上处于平行状态,中间就是成都城。可以说,成都城是被群山环抱的城市。

龙泉山脉离成都城较近,山脉海拔不算高,也没有特别突出的高山,更没有终年积雪。

而岷山山脉相对离成都城较远,山脉海拔较高,突出的、终年积雪的高山众多。

对成都城乃至成都平原来说,岷山意义重大。

2000多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川盆地西北部抬高,形成岷山山脉。西边高原的冰川消融,形成多条江河。

江河水带着大量沉积物,从岷山山脉奔涌而出,从高到低往下流,不停地冲刷,最终刷出越来越大的平原,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成都平原,俗称川西平原、川西坝子。

成都平原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80公里,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

成都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为人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新石器晚期,生活在岷山山脉的人类几个族群,沿着江河,走进了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由此迎来了以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蜀王”为代表的古蜀先民几大族群,并进入了他们创造的古代文明。

换个角度说,是岷山孕育了古蜀文明和成都城。

此后的历史大家就很熟悉了,最后的古蜀开明王朝被秦国所灭,蜀地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中,与中原文明打通了畅通交往的道路,成为中国不可缺少的领地。

那么,岷山又是怎样的一条山脉呢?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岷山是从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延伸到四川峨眉山的一条褶皱山脉,大致呈西北到东南走向,逶迤700多公里,自古有“千里岷山”之说。

岷山的主体部分在四川,有摩天岭、雪宝顶、九顶山、青城山、峨眉山、四姑娘山、鹧鸪山等著名山峰。龙门山和邛崃山是岷山的中南段山脉,峨眉山是岷山南端突起的山峰。

岷 山 山 脊 海 拔 在4000-4500米,主峰雪宝顶位于松潘县境内,海拔5588米,是四川著名山峰之一。雪宝顶5000米以上分布有现代冰川,也有很多古冰川遗迹。

岷山自然资源非常丰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遗产。

岷山的人文底蕴更为深厚。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岷山是天帝与众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内昆仑山”和神仙文化、道教发祥地,中华人文女祖、蚕桑神、旅游神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也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

中国古代名著《禹贡》中,就有关于岷山的记载:“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见湖广名山。又曰:岷山导江。”

《荀子·子道》也提到了岷山:“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说:“岷山夏含霜雪,殆昆仑之伯仲也。”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尝登岷山,欲穷江源而不可得。盖自蜀境之西,大山广谷,谽岈(hān xiā,山石险峻)起复,西南走蛮箐中,皆岷山也,则江所从来远矣。”

1935年9月,中央红军翻越岷山时,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看见了雪峰如海的神奇世界,在《七律·长征》中写出了“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诗句。贰晴日高明雪色新,接天雄镇迥嶙峋

“蜀犬吠日”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我)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意思是说,四川那个地方啊,常年多云雾,那里的狗很少见到太阳,偶尔看到太阳露出脸来,就会像见了陌生人一样大叫起来。

后世总是不乏善于归纳总结之人,从柳宗元这句话中提炼出了成语“蜀犬吠日”,以此比喻少见多怪。

从未到过四川的柳宗元自己都承认,他只是听说“蜀犬吠日”,觉得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了。

假如柳宗元活到现在,在冬天时来成都,他会改变这一印象的——成都冬天出太阳,真的是少见多怪。

一直以来,很多外地人对成都媒体有个做法不理解:每到冬天,成都出太阳,各大媒体都要报道,俨然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有这么稀奇吗?

当然有这么稀奇。

喝茶、晒太阳,这是成都人冬天邂逅太阳后,最高级别的精神享受。锦江边、公园里、小区里,到处都是晒太阳的人,连久病宅家的老人都由家人陪着或推着轮椅出现在阳光中。

从气象资料看,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露脸”时间最少的地方,甚至会有整月不见太阳的情况发生。

四川盆地多雨多雾,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

大中5年(851)七月,晚唐诗人李商隐入川,到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梓州幕府出任参军一职。

他身在异乡,想念远在长安的妻子,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次,后世遂以此特指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夜雨。

“巴山”是指大巴山脉,代指四川盆地。夜雨是指晚上8点后,到第二天早晨9点前下的雨。

春、秋季节,到成都的外地人会感觉成都的天气很奇怪:夜雨多。白天还是晴朗的天气,到晚上就下雨了,一点征兆都没有,就像小孩子的眼泪说来就来。

而且,这雨下到早上就主动停了,晚上听到下雨声,还在担心明天早上没雨伞无法出门,真到出门时间雨就没了。

气象数据表明,除下雨天外,成都一年中平均有244.6天是阴天,只有24.7天是晴天,剩下的近100天为昙天(介于阴天和晴天之间,即通常说的多云天气)。

四川盆地还很容易形成雾,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中下旬到次年1月上旬的隆冬时节,有时甚至夏天还有雾出现。

成都一年中平均有100多天是雾天,有时雾和低云连在一起,一整天都不散。生活在成都的人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时候,雾气还没消散,又开始起雾了。

这么多的阴雨雾气天气,是在地形、风力、湿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盆地,北方、西方的山脉较高大,南方山地和海拔高度相对较低,东南和西南的气流很容易把水汽带入盆地,这些水汽却很难从北方和西方带出去。

因为盆地地形所致,盆地里的风力微弱,近地面的大气稳定,水汽积聚后不易扩散。

更为重要的是,盆地空气湿度非常大。众所周知,“川”是指河流,四川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四川的东西方向,支流多而长,如岷江、沱江和嘉陵江等。而且四川盆地天然湖泊有1000多个,还不算上大型水库等。

这样丰饶的水环境,使得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常年甚至冬天都处于高湿度状态,很多时候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临界饱和状态。

所以,四川在夏、秋两季降水较多,冬季又多阴天,天空经常阴云密布,很难见到太阳。加上雾气频发,人的视野较低,要想看到较远的地方,那就是一种奢望了。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虽然远眺是奢望,但并不表示就看不到远方。

高晓松的《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中,“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成为经典名句,在网络时代广为流传。

唐朝诗人杜甫是“践行”这句话的杰出代表。杜甫在成都流寓期间,不仅修建草堂、游览名胜、作诗,也眺望远方,真正做到了“诗和远方”的完美统一。

他在游览武侯祠看到老柏树后,写了一首长诗《古柏行》,其中写道:“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月出寒通雪山白”的意思是说,月亮出来了,照在古柏上,古柏透出的寒气就像远方白茫茫的雪山一样。

这表明,杜甫在成都的时候,的确是看到了西边远处的雪山,并用诗句表达了出来。

如果说,用这句诗来证明杜甫看到雪山还显得有点勉强的话,我们可以从他另外的诗句来寻找证据。

在《绝句》中,杜甫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名句。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西岭”并非是指现在的西岭雪山,而是西边的山,即岷山。

现在的西岭雪山,在清朝光绪版的《大邑县志》中,记载的名字是大雪塘。后来因为发展旅游业需要,从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而得名。

凑巧的是,岷山山脉有数座终年积雪的雪山,而西岭雪山也有终年积雪的大雪山,海拔5364米,为成都第一峰。杜甫写“西岭千秋雪”,究竟他看到的是这座雪山还是岷山山脉中别的雪山,就不知道了。

西岭雪山上有一座杜甫亭,亭中有一棵被雷电劈削的古树,其侧面像极了杜甫的形象,有人就说这是杜甫魂归雪山。

其实,杜甫根本没去过现在的西岭雪山,但杜甫亭的修建,显示了西岭雪山对人文历史的景仰之情,无可厚非。

杜甫也曾在秋天泛舟浣花溪,他在《泛溪》中写道:“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在浣花溪上看远方雪山的雪,就像白绢一样。

在《出郭》中,杜甫写道:“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郭”是指城墙,出郭的意思是出城。

杜甫这首诗是说冬天傍晚时分看到的景致,霜露开始出现了,晴朗的天空逐渐低落下来,远处的盐井井架烟雾缭绕,斜阳西照在雪峰上,真的是漂亮至极。

这表明,杜甫所在的时代,天气非常好,能轻易地看到远处的盐井井架和更远的雪峰。

上元2年(761)的一天,杜甫骑马来到成都城郊外,眼前的一切,让他写了《野望》一诗,其中写道:“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就是他在《绝句》中说的“西岭”,也就是岷山。

“三城戍”,是说当时的松州、维州、保州三州(即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是蜀地要镇,驻军严防吐蕃入侵,兵戎一触即发,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南浦”,是指成都城南郊外的水滨;“清江”,即锦江;“万里桥”,就是大家熟悉的在杜甫诗句中多次出现的那座桥。

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有时也不失个人雅致,比如看夕阳。

他在《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中写道:“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傍晚时分,杜甫登上四安寺的钟楼,倚靠在楼阁上,面对远方的雪峰……

由上可见,杜甫在浣花溪、城外、郊外等地,都能看到成都城西边的雪山。

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全家离开成都。九月,到达云安(今重庆云阳县),并在这里养病。杜甫怀念成都的一切,写了《怀锦水居止二首》。

杜甫怀念的实在太多了,在短短两首诗中,他怀念了多次看到的雪山:“雪岭界天白。”这说明,成都城西边岷山山脉的雪山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肆千仞巍巍明月出,万重岌岌白云低

杜甫是幸运的,他能在成都期间多次看到西边的雪山。几百年后,明朝的两任蜀王朱申鑿和朱让栩,看到雪山的机会就少多了。

因为少才显得珍贵,不然他们不会把《岷山晴雪》作为锦城十景之一。

与杜甫相比,两任蜀王观赏雪山的条件优越多了:蜀王府的高楼,能提供绝佳的观赏地,不像杜甫那样为了看雪山还专门登上四安寺的钟楼。

朱申鑿写的《岷山晴雪》,是傍晚时的景致。

“突兀高山太白西,层峰耸拔与天齐。”“太白”即中国古代民间说的太白星,也就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的金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星;傍晚时处于天空西侧,被称为长庚星。

太白星挂在西边的天空,西边远处的高山显得十分突兀,层层相叠的山峰耸立挺拔,似乎与天际接齐了。

“琼林冷艳征鸿没,玉树寒光舞鹤迷。千仞巍巍明月出,万重岌岌白云低。”“琼林”指覆盖着冰雪的树林;“征鸿”即远飞的大雁。

雪山中的树林吞没了飞在天空的大雁的影子,玉树的寒光迷住了翩翩起舞的仙鹤,月亮从巍峨的群山中爬了出来,高高的雪山使白云显得很低。

“千秋永镇邦基固”,这就是朱申鑿在拔高《岷山晴雪》一诗的思想境界了,从美好的景致上升到歌颂老朱家的江山千秋万代、基业永固。

朱让栩的《岷山晴雪》,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先是接续祖父朱申鑿的超高思想境界,然后才是写个人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先大家后小家”。

“晴日高明雪色新,接天雄镇迥嶙峋。乾坤万里银关固,巴蜀千秋玉塞屯。”岷山别看那么远,但有英勇的军队镇守,万里江山是稳固的。

“爽气入怀消酒病,寒光到面净诗尘。朱楼几许云天阔,倚遍雕阑独岸巾。”“酒病”是指因过量饮酒而生病,“岸巾”意为掀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

登上蜀王府的高楼,清爽的风吹来,把酒病都给吹没了。岷山雪山的光芒映照在脸上,洗净了诗人的孤寂。看着辽阔的云天,心情真的不错,随意地倚靠着雕栏,惬意得很。

幸运的是,两任蜀王之后几百年的今天,“岷山晴雪”景致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消失,在成都城区仍然能够看到岷山雪山。

在成都,有一个特殊的小群体——观山爱好者,又叫山友,他们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是:在成都遥望雪山。在他们的镜头中,雪山婀娜多姿,美丽绝伦。

每年春夏交替到仲秋时节,破开雨雾,雪山都能与成都城相会。成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 一座能够看到6000米以上级雪山的千万人口大城市。

而且,能在成都市区及周边肉眼看到的雪山,有武檀雪山、西岭雪山主峰大雪塘、巴郎山、鹰鸽嘴、四姑娘山二峰、四姑娘山三峰、四姑娘山幺妹峰、龙眼峰、盘龙山、贡嘎山等10座雪山。

这些雪山中,距离成都最近的是西岭雪山,95公里;最远的是蜀山之王贡嘎山,距离成都市区超过230公里。

推窗见雪山,成都人浪漫的生活就在眼前。

新闻推荐

张彤主持召开第五届旅博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继承发展中创新 让展会叫好又叫座

本报讯(记者方方)5月2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主持召开第五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听取...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