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图说》奇遇记(中)
马悦然。
圣钦方丈作序。
马悦然夫妇。
□徐杉文/图
在《峨山图志》序言中,费尔朴还对鼎力相助的朋友致谢:最后校正全书的四川大学教授黄方刚(1900—1944,黄炎培之子);指导他以罗盘辨别方位的谢静山、指点佛学知识的佛门大师太虚(1890—1947,近代著名高僧);圣钦长老;刘豫波(1857-1949,四川著名诗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峨眉县长赵明松以及夫人费玛玉等。
费尔朴通过翻译《峨山图说》,推开了进入中国文化宝库的大门。正如他对峨眉山研究的心得:“扩而充之,且可使余深体中国人之精神,更进则其将为此精神之天才与真理发扬于西方之一助欤。”
可以看出,费尔朴是将峨眉山当作代表中国人精神品格的象征来研究。他深信中华文化的精髓,将有助于西方文化的发展。
壹
费尔朴的足迹 游历过丹巴美人谷
一个人有所成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费尔朴自小爱山,他生于美国科罗拉多的落基山,稍长便出入于加尼福尼亚塞拉山,每逢假日策马于摩哈朱沙漠,徘徊于塞拉马得山的松林间。后返英格兰老家,家中珍藏有不少扶杖、登山器具,都是祖上攀登欧美诸名山留下的纪念之物。
前辈们不畏险阻,好探幽胜的兴致,直到年老也毫不衰减。
一次,费尔朴的父亲费长乐与人同登14000英尺的派克峰,忽然风雨交加,河水泛滥,费长乐率人勇往直前,泅水渡江,没有一丝气馁。
父辈们的坚强意志力,从小就给费尔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待费尔朴年纪稍长,便喜欢与父亲登山,先后攀登过缅因州克塔山顶峰,加尼福尼亚州的秃顶老山、灰背山等。
费尔朴到华西协合大学任教的第一个暑假,就与华西协合大学边疆研究会的同事一道,游历了贡嘎山、米章谷、巴地、巴旺等地,并拍摄大量照片。
这些地方今天属于甘孜州,其中丹巴县下辖的巴地乡(现在称巴底),因多次在甘孜州选美中夺冠,而被赞为美人谷;巴旺乡,至今还能看到巴旺土司官寨的遗迹。
我曾去过这两个乡几次,有些道路还很艰险。然而,80多年前费尔朴的脚步就到达那里,那时除了马匹外,更多靠自己的脚力,翻山越岭,徒步行走。这不能不让人佩服。
2011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孙建秋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请我帮她辨识其父孙明经1938年在峨眉山、乐山拍摄的老照片。她当时正为编辑出版父亲手记《孙明经手记》一书忙碌。
孙明经是著名电影先驱、摄影家。《孙明经手记》出版后,孙建秋教授在谈到《定格西康》一书时,讲起她父亲回忆的一件事:
“1938年他们在四川峨眉山、乐山、自贡等地考察完后,正打算去西康省,可一些人听说那里土匪猖獗,道路艰难,便找各种借口打退堂鼓。而孙明经则去华西协合大学拜访了一位美国人,因为他听说此人曾去西康等地考察,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这个美国人就是费尔朴。
最终,孙明经等4人坚持去了西康省,并在德格、甘孜、康定等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成为今天研究西康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费尔朴从研究峨眉山开始,逐渐成为中国西南人类文化学者。
1952年,费尔朴带着无限眷恋与无奈离开了中国,这一年他53岁。
他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中国度过,他能带走的只有《峨山图志》,以及无数值得回忆的往事。
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翻译的这本《峨山图志》,后来经历了更为奇特的遭遇。
贰
进行方言调查 马悦然被介绍到报国寺
在美国人费尔朴历经千辛万苦翻译《峨山图说》之后,瑞典人马悦然与《峨山图说》邂逅,并演绎了一场更为传奇的故事。
马悦然,1924年6月出生于瑞典南部,是蜚声世界的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他曾经翻译过《水浒传》、《西游记》,并向西方介绍《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荀子》等中国古典著作,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他与中国有深厚的渊源,第一任妻子是个成都姑娘,妻子过世后,续弦又找了一位中国女子。
马悦然最初对中国的兴趣,是读了林语堂的英文版《生活的艺术》,于是拜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为师,以《道德经》为起点,开始了对中国文化探寻。
1948年,马悦然申请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离家前往中国调查方言。
由于高本汉早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对南方语音系统相对陌生,便让其弟子到四川进行方言调查。
此时,马悦然还不会说汉语,但他在重庆、成都仅用了两个月,便粗略学会了西南一带的方言。接着,他到达乐山,觉得乐山方言极有特色,保留了许多古音,他想把研究重点放在乐山。
乐山县长得知他的想法后,写信恳请峨眉山报国寺方丈果玲让马悦然住在庙里,以便从事方言调查。
县长与果玲相识,知道果玲出家前曾在大学里教授国文等课程,颇有学问,不少到峨眉山游览的文人雅士,都以能与他唱和诗词为荣。
征得果玲的同意后,马悦然于1949年大年初一来到位于峨眉山麓的报国寺。当时峨眉山共有120座寺院,其中报国寺为峨眉山出家人最多的寺院,住有40个和尚。
果玲每天早饭后向马悦然授课两小时,首先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接下来又教《唐诗三百首》、汉朝五言诗、乐府、魏晋南北朝诗等。
叁
行李被洗劫一空 却意外淘到《峨山图说》
课余时间,马悦然经常到附近乡间记录当地方言,他觉得峨眉方言最特殊的是有的去声变入声,“四”与“十”是同音字,声调较高。
附近的农夫见一个外国人热心学习和研究峨眉方言,既惊讶好奇,又充满热情,亲切地称他“马洋人”。
果玲建议马悦然用化学方法分析不同地点的水,他认为水的质量会影响到居民的发音,为此,他还带马悦然到清音阁品茶,因为清音阁有峨眉山最好的山泉。
马悦然在报国寺生活了8个月,不但与果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与寺里的其他和尚成为朋友。其中5个约八九岁的小和尚发现马悦然喜欢花后,专门到山里为他挖回一棵玫瑰灌木;有一天晚上还抓了许多萤火虫,请马悦然到山门后的大天井里,观看黑夜里萤火虫飞舞时划出的美丽金线。
这期间,马悦然听果玲谈起过《峨山图说》,但是并没有见到,心里非常遗憾。
当马悦然从报国寺返回成都时,在途中遭遇劫匪,随身所带的行李被洗劫一空。因为拮据只好省吃俭用,光顾书店打发时间,不料却意外在一个卖古旧书籍的铺子里淘到《峨山图说》。以后他绕道香港,远渡重洋返回瑞典,将这本木刻线装书视为宝贝,珍藏家中。
这趟调查之行,年轻的马悦然不光在中国南方方言的调查研究上收获颇丰,为自己终生的研究课题奠定了厚实基础,也赢得了成都姑娘陈宁祖的心,使他的爱情婚姻一辈子充满浪漫与幸福。
世间上一些看似奇妙不可思议事,其实是因缘的聚合。
在马悦然得到《峨山图说》后的20年,也就是1969年8月,香港每15年举办一次的菊花诗歌比赛大会上,一位80高龄、名叫覃斌森的老人获得第一名。
一个爱好中国文化的瑞典医生Per Udden参加了这个活动,更奇特的是,不会讲汉语的Per Udden与只会讲中文的覃斌森立刻成为了朋友。
Per Udden认为有必要让瑞典人见识一下覃斌森,于是到北欧航空公司香港总局,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要那里的工作人员给覃斌森一张瑞典的来回机票。理由是:瑞典人从未见过菊花诗比赛得第一名的中国老诗人!他们正需要与这位诗人见面。
肆
奇特的缘分牵引 80岁老人遇见父亲遗作
瑞典是一个文明而又开放的国家,愿意接纳不同的文化。Per Udden的愿望实现了,北欧航空公司给覃斌森老先生一张香港往返瑞典的免费机票,欢迎他去瑞典。
覃斌森在Per Udden家住了很长时间。有一天,Per Udden不得不出差一周,他主要工作是从事残障人士所需工具研发。
于是他给素未谋面的马悦然打电话,请马悦然到首都一家中餐馆吃饭,目的是要他把覃斌森老先生接过去住一周,直到他出差回来前好好照顾老人。
覃斌森是诗人,马悦然收藏的中文书籍中诗歌很多,于是覃斌森、马悦然,马悦然的妻子陈宁祖三人经常在花园里谈论诗歌。覃斌森还对马悦然的诗歌提出修改意见。
瑞典的8月气候温和,鸟语花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在这种氛围下写诗,谈论诗歌真是悠然惬意。
一周的日子眨眼就要结束了,就在最后一个晚上,不知何故话题说到峨眉山。马悦然谈到自己在报国寺几个月生活的经历,以及在乡间的田野调查。
马悦然说罢,覃斌森说,自己的父亲曾经受四川道台黄绶芙之命,到峨眉山描写庙宇与胜迹,父亲在峨眉山住了大半年,绘了64幅画,作了46首七言绝句,并写了很多关于峨眉山胜迹的笔记。后来父亲的手记木刻出版,书的标题页上虽然写的是黄绶芙撰,但是此书其实是父亲独自完成的。由于父亲早逝,他从未看到过父亲这本书,甚至连父亲的书法手迹也没见过,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但是毫无结果……
覃斌森说到此十分伤感,已经80岁的他注定此生遗憾。
马悦然听罢大惊,赶紧到书房里拿出珍藏已久的《峨山图说》,覃斌森一见书禁不住泪流满面。《峨山图说》作者谭钟岳正是覃斌森的父亲,这本书正是他一辈子都在寻找、日思夜想盼望得到的父亲遗作。
马悦然震撼之余,将心爱的《峨山图说》赠送给覃斌森老人。他们俩都对这奇妙的缘分感到震惊。
马悦然20年前淘到线装的《峨山图说》,与20年后覃斌森老人在菊花诗会上获第一名,看似毫无关联。
然而,他们却奇妙地相遇Per Udden医生,以及北欧航空公司对覃斌森老人的相助,再后来覃斌森老人到马悦然家小住,碰巧最后一天晚上谈起峨眉山。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偏差,都可能使覃斌森老人与《峨山图说》失之交臂,无缘相见。
可是,覃斌森老人偏偏一步不差,跨越大洋彼岸追寻到父亲的足迹。也许,正因为这本线装书远渡重洋,待在珍爱的人手中,才得以完整保存。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樊曦)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29日,“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全国铁路迎来客流高峰,客流主要以旅游、探亲为主,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420万人次。4月28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