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7,见证“城事”精彩与温暖 本报记者 陈燕利

眉山日报 2017-12-24 01:37 大字

小城里的旗袍香,走出国门的东方味骑行川藏线2115公里,她用她用车辙丈量梦想母子相依,用爱撑起生活和家七旬老人想看柳江古镇,儿子直升机开启“孝心之旅”怀着“三苏情结”,转业军人投1.5亿为家乡建“三苏苑”

核心提示

一年又如许,万事更须忙。不知不觉2017年已经步入尾声,我们感慨时光荏苒,同时也感受着这充实一年给我们的慰藉。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最难忘的时刻都定格在时光深处。

回首即将过去的2017年,似乎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值得我们回味一番。它们曾经震撼过我们,感动过我们,激励过我们……但无论怎样,这些属于我们的共同记忆,终将以各种方式继续参与到我们2018年的生命之中。在2017年仅剩不多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对其进行一次品味。

【关键词】 投身公益,点亮梦想

有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他们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也无时无刻不被他们牵动着。如今散发着无限“正能量”的公益活动日渐增多,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让这群孩子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用爱心谱写着社会公益最强音。

21岁的刘丽平是眉山市某大学1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名学生,她免费授课的对象是村镇小学贫困家庭的孩子。她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艺术梦,梦想着站在聚光灯下,让人们看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但往往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许多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从2016开始,刘丽平发起了“童星小主持”公益项目,免费为乡村小学中贫困家庭的孩子做播音培训,让孩子们的梦想能够发光发亮。

【关键词】

一抹优雅,一抹匠心

对于传统的民间手艺人,他们往往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他们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

今年42岁的谭嘉也是这样一个人,她从不标榜自己匠心,却在旗袍的一针一线间,蕴含着浓厚的情意。七年前,谭嘉放弃“很是来钱”的稳定工作,把自己锁在车库里,一个人埋头做旗袍。七年的磨炼,她的手艺愈发醇熟并有了一定的名气,但她仍旧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沉下心,一针一线缝制旗袍。守得初心,方得始终,2016年年底,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陈香梅公益基金会携手悦中国,推出的欧洲行展览交流活动《大国工匠—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品展》,谭嘉所做的旗袍,惊艳了世人,没有人不讶异其精致。

【关键词】

万里骑行,寻梦拉萨

每个喜欢旅行的人,在年轻时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拥有一次川藏行。而在众多行者中,骑行又成了一种独特、极富挑战和充满刺激的行程方式。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丈量出现实到梦想的距离。

从2014年开始,23岁的郭丽娟爱上了骑行,她经常和骑友们踏上单车骑行在祖国的天南地北。2017年2月,为了再圆自己的川藏骑行梦,她毅然辞掉工作,参加了作为“世界三大超长距离不间断骑行赛事”之一的8天川藏极限挑。9天时间,从成都到拉萨,平均海拔四千米,骑行2115公里,跨越14座大山,14条河流,经历雨雪风霜……郭丽娟用意志和坚持,在没有补给、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完成了比赛,成为本次赛事唯一完赛的女骑手。

【关键词】

母子相依,笑对生活

儿子双目失明40年,母亲担起家庭重任,虽然家庭贫困,但母子俩却以笑脸面对人生——

仁寿县清水镇红沙村村民李国银因幼时玩火药导致双目失明,此后,母亲肖淑华就像他的眼睛和拐杖,陪着他慢慢前行。每天早晚,83岁的母亲肖淑华便牵着47岁儿子李国银的手沿着乡间小路慢慢走到田间地头,不到2里的路,两人要走将近半小时。干完活后,李国银便将猪草等背上,牵着母亲的手回家,喂猪,喂兔,煮饭做家务……没有华屋豪宅,只有土砖瓦房一间,但在这简陋的瓦房里,却充溢着浓浓的母子亲情。母子俩相依相扶的温暖也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个失明的中年互相支撑,走在日出和日落之间。

【关键词】

私人订制,孝心之旅

古往今来,关于孝义和孝道的故事有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就有亲尝母亲汤药的汉文帝刘恒,也有为双亲百里负米的仲由。如今,在我们身边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

当72岁的王淑彬坐上直升机,俯瞰柳江古镇的山水美景时,仍然怀疑这是个美梦,直到听着直升机的轰鸣,儿子在身边不停与自己说话时,她才感觉一切又是那么真实。“听说柳江古镇和峨眉山好看得很,晓得长啥子样子哦?”王淑彬随口说出了这话,却让儿子朱建军一直铭记在心。考虑到母亲年老晕车又不能久坐,今年8月,朱建军便租用一架直升机将母亲从家中接出,让母亲坐在直升机上空中俯瞰柳江,远眺峨眉山,上演了一场充满温情的“孝心之旅”。

【关键词】

致富思源,筑梦桑梓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盼望发家致富后能为故乡捐钱捐物。在眉山市,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怀着三苏情结,投资1.5亿,只为为家乡建一座“三苏苑”。

60多岁的熊秀平是东坡区三苏镇望苏村,年轻时从部队转业后,成为深圳的第一批建设者,带着军人的果敢与拼劲儿,他渐渐发家致富。致富后,他心系自己的家乡,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家乡做实事:修广场、修桥、修书院、修河堤……从2010年起,熊秀平的捐款已经上亿元。从小就喜爱苏东坡的熊秀平,在2016年更是投资1.5亿元,在村里修建三苏苑。修建好后的三苏苑将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并将无偿捐给东坡区政府。

【关键词】

东坡老乡,唱响东坡

“点墨皆洒脱,一脉浩荡如水波,‘金鞍翠锦\’‘玉勒垂金\’,我本麋鹿性,何惧荒泽……”在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召开之际,一首颇有气势与古韵的《苏轼赋》在网上火了起来。这首辞藻优美,曲风轻快的歌曲很快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

这首笔法老道的词,出自90后女孩李星月之手。为了写好这首歌,李星月开始系统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传世作品,并专门去了三苏祠和三苏博物馆,在那里感受苏东坡的成长轨迹。在她的诠释和打磨下,歌曲唱出了颠沛流离的苏东坡看透世态炎凉后依旧随遇而安,对生活不失心意。歌曲一出便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和喜爱。

【关键词】

爱心汇聚,圆老兵梦

寒意渐浓,情义却暖。进入冬至,虽然空气中充满了寒意,但在眉山市,志愿者们却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真情和温暖,用奉献书写着人间大爱。

“真希望能到云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覃褔廷、祝明方、 石如碧、 邓竹生、 王有成、李伯超6位曾经在滇西战场作战的抗战老兵一直希望能重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祭拜死去的战友。为了帮助抗战老兵圆梦,不少志愿者纷纷加入、主动捐款。经过2个月的筹备,12月5日到11日,眉山市抗战老兵纪念馆、眉山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们护送6位抗战老兵及家属顺利完成了“滇西圆梦旅程”。此次旅程途经云南保山、腾冲等地,长途跋涉近3000公里,实现了抗战老兵们多年的夙愿。

新闻推荐

乘客遗失手包民警及时找回

本报讯(冯涛王兴记者龚启文)20日,成都铁路局西昌铁路公安处峨眉铁路派出所的民警帮助乘客徐女士找回了遗失的手包,徐女士和家人对民警的热心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当天上午,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