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画世家传人

德阳晚报 2017-10-25 11:06 大字

王星儒老人展示画作。

曾祖王国臣《耕织图》手稿。

王星儒家的王氏宗谱。

96岁的王星儒仍每天坚持作画。

在绵竹城区一条幽深僻静的小巷,一户砖墙瓦房的旧式小院内,住着一位鲜为人知的绵竹年画老艺人。老人名叫王星儒,生长于年画世家,祖祖辈辈以绵竹年画为业,到他这里已是家族第七代。王星儒从11岁开始随家人学习年画,至今已有80多个年头,不仅擅长手绘年画,还精通泥塑、鎏金、壁画、拓片等,被称为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如今虽已96岁高龄,仍身强体健,每日作画,笔耕不辍。过去民间老艺人身上的那股子工匠精神,依然在王星儒老人身上闪耀着。

生于年画世家11岁开始作画

王星儒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家里至今保留着一本残破但字迹清楚的王氏宗谱。据宗谱记载,张献忠剿川后,清政府下令“湖广填四川”,一世祖王福自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入川,在绵竹西河坝落业经营皮坊生意。三世祖王有室开始经营字画装裱业,王有室的儿子王国臣和王国顺,继承了父亲的装裱技术,并拜师学习年画。六世祖王天保是王星儒的父亲,生于1887年,自幼师从父亲承袭祖业,15岁出师,绘画功底深厚扎实,1952年绵竹年画社成立时,王天保是有名的台柱子,60年代初还曾登上过《人民日报》。

曾祖王国臣《耕织图》的十余幅手稿,王星儒至今珍藏保存。采访时,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柜子中取出,将这些不轻易示人、尘封多时、写满历史沧桑的手稿图,和其他王氏祖上珍贵的图文卷册,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从中也可以窥见那个已经渐行渐远的绵竹年画的辉煌时代。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到乾、嘉年间的鼎盛时期,年画作坊有3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流传着“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说法。不少绵竹人平日耕作,秋冬农闲时开始制作年画。当时的绵竹年画,从腊月初一“出摊子”,各地客商都来采购,除了内销四川,西南、西北各省,还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

王星儒是年画世家的第七代传人,从11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自幼在家里耳濡目染,他爱上了看书,尉迟恭是什么样子,秦叔宝是什么样子,“黑黑黑,胡敬德(尉迟恭)”,关圣人是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绵竹年画讲究夸张,“英雄无项,美人无肩”,画门神要“立如一张弓,坐如一口钟”,才能画出威风来。父亲一边教,他一边学一边做,“春夏秋冬都在忙,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一做就是小半年。”

技艺娴熟门门通最后一位“全卦手”

王星儒老先生住在绵竹小南街的老房子,5·12地震时遭到损毁,维修加固后,他和儿子媳妇一家继续住在这里。三年前孙女王官玲从北京辞职回乡,对房屋用心进行了装修。走进王老的家,小院内绿意盎然,各式各样的盆栽错落有致。一株高大的三角梅,紫色的花星星点点布满枝头,越过院墙,蔓延到了墙外。王星儒的画室位于小院的一隅,一张长形的大书桌几乎占尽了画室的全部空间。

画桌上堆放着王星儒近期的画作,有竹报平安、瓜瓞绵绵、独占鳌头、红钟馗、黑钟馗等等。与常见的斗方年画不同,王星儒近年来喜欢绘大尺幅,更考验画师的构图布局与对色彩线条的掌控能力。他的画既保留了传统年画的人物形象夸张、喜庆吉祥、鲜丽明快、大气磅礴,同时人物和色彩又都更富有层次,即使画同一人物,也是神态各异,绝不重复。这让他的年画有了更多的艺术成分。他心头有个打算,“过段时间把这些画都裱起来,办个画展,让大家都来看看”。

除了是画师,王星儒还精通拓片、泥塑、鎏金、壁画、雕刻、设计建筑构件等,有人称他为“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意思是这个行业里的手艺活他都会。王官玲说,在成都的文殊院、爱道堂、铁像寺、昭觉寺等寺庙,留有爷爷大量的泥塑作品。民国年间,现在绵竹的诸葛庙里,初一十五庙会,文人墨客云集,庙里柱头上多有名家书法,有人想把字拓下,就请王星儒和父亲王天保。拓印的方法是用水洇湿碑面,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墨,拓片就做成了。

2000年,绵竹年画博物馆在民间收集到一对单色木板绵竹挤粉年画,挤粉已经褪去,画面上也看不到任何颜色,王星儒用传统手法将这对咸丰年间的落地门神重新用挤粉修复,当时一旁观看的绵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宁志奇对此印象十分深刻,“手法相当娴熟,很少见到他这样的手艺人了!”这对珍贵的挤粉落地门神,现在收藏于绵竹年画博物馆。

代代传承发扬80后孙女学习年画

虽已是96岁高龄,王星儒精神矍铄,行走自如,“上月还去爬了峨眉山,上了金顶。”每天在画室看书作画是他不变的生活习惯。近日,老人收到了一封寄自遥远的加拿大温哥华的来信,信上写着:“王大师,谢谢您在绵竹时招待我们在您家中,使我得到许多宝贵的年画知识和资料,我已将所得的画作摄成照片将存在温哥华博物馆中……”写信人名叫刘诗源,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博士,2006年8月到绵竹考察学习期间,曾购得王星儒作品约10件。如今,通过刘诗源之手,王星儒的年画作品被温哥华博物馆保存,让绵竹年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漂洋过海,传播到了海外。

今年初,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专程登门拜访王星儒老人,向他拜师学艺。孙女王官玲之前并不会制作绵竹年画。三年前,她到日本旅行,发现那些被日本人视为珍宝的手工艺正是她家代代相传的手艺,如果她再不学习,就将在她这一代失传。不久后她辞职回到老家,重拾祖传技艺,爷爷亲自向她传授,从练毛笔字开始。练了两年,爷爷才说可以练线条素描。

王官玲说,她目前的心得是,学习年画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静下心来,不要去想太多功利的东西。“就像爷爷告诉我的,就当爱好来学习。”她希望能够从爷爷身上,学到一些快要消失的传统工艺,比如用来自大自然中的提取物作年画的基础原料,而不是用化工材料。“希望以后有机会去国家美院进修,慢慢学习,慢慢传承,慢慢画。”

文/图本报记者刘春梅

新闻推荐

专项检查学校食堂 让娃娃们放心吃

本报讯(记者甘国江)昨(16)日,记者从峨眉山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日前,该局联合峨眉山市教育局、乡镇食安办(站),集中开展了秋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