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太白佳境”,花落谁家?

三江都市报 2017-09-07 08:04 大字
罗家祥

“太白佳境”,作为一个文学典故,出自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4评《峨眉山月歌》(以下简称《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由于《歌》是李白的一首兴之所至,“清水出芙蓉”而无人工雕琢的千古名诗,上过多种版本的中小学及大学教材,加之本身朗朗上口,所以流传极广。于是,千年以来,这一“太白佳境”就作为人们心目中与“半轮明月”相伴的良辰美景。

这一美景,就是与闻名中外的张继《枫桥夜泊》“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优美意境相比,也是不遑多让。寒山寺因此意境而流芳千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太白佳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利用(这种利用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包装、宣传、开发,而教材天生就是一种最佳广告宣传,权威,而且面广)。

由于以前的论者基本上认为,李白的《歌》只是写了一处之月(或峨眉山,平羌县或平羌江,清溪驿),因而争论不休;加上这种争论,往往与“清溪驿”在哪里密切相关,因而形态更加复杂化。所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蔡志飞先生几年前曾经就此写过一曲词《诉衷情·辩太白佳境》:

平羌江水话清溪,留客伴峨眉。神州月色迷乱,疯抢注,谪仙诗。

忧考据,问孀居,可开棋?尤催桥证,更访梅君,或正风仪。

历来参与“清溪驿”和“太白佳境”的考证者,包括乐山本地和外地的,也包括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者和业余爱好者,观点各异,有的甚至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等顶尖中文学术杂志上,数不胜数,因而蔡先生有此一词。

笔者在前文已经说了,李白的《歌》所写之月,并非仅有一处,即不是静态之月,而是动态之月,涉及到了峨眉山、平羌和清溪驿3地,只有这样才符合“纪程诗”的连续性动态特点,和李白舍不得即将离开他较长时期盘桓的嘉州峨眉山和念念不忘的“山月”,因而处处望月的特点。

峨眉山的“山月”,月在半空;平羌县之月,月在水中(以上两者,是实际之月);而清溪驿的月呢?李白是望了——但是没有看见。没有看见的原因很多,比如阴雨天气,甚或根据自然规律本身就不能出月等。但是,李白心中有月——这从“思君不见”可以看出,这是思念之月,亦是回忆之月(是虚幻之月)。所以,要体现这种离别的愁绪,见着不如没有见着——套用一句那英女士的流行歌曲,就是“相见不如怀念”。

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之评,这种妙不可言、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境,正是令人心向往之的“太白佳境”——不在蜀地,就不知道秋天蜀地见月的稀罕(这从成语“蜀犬吠日”可知。白天无日,则晚上无月。近年笔者留心观察,一入秋,一般整个秋天能够见到朗月的不过十来天,而要恰恰遇到“半轮秋”,这是个小概率的事件——而李白却在自峨眉山至清溪驿这一段短距离中幸运地遇见了)。这个“太白佳境”,是由整个的一首完美的《峨眉山月歌》来体现的,这不是仅靠3地中的某一地可以独自出彩的。即峨眉山和平羌县有月,而无思念和离愁;而清溪驿无月,却有思念和离愁。这种一虚一实的变换,不仅充分地体现了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时真实的离愁感情,从艺术手法上,也确实是有“炉锤之妙”。

所以,“太白佳境”属于从峨眉山—平羌县(今乐山市市中区)—清溪驿(犍为县孝姑镇永平村)这一较大的区域共有。这一“佳境”,与自古以来得到岷水峨山精粹孕育的,得到宋人邵博赞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乐山,可以说是契合得天衣无缝,妙哉!

乐山市最近在打造“夜游三江”景观,秋日的“太白佳境”不正是人无我有、不可多得的核心资源吗?这不仅是对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

新闻推荐

峨眉山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力求眼界宽地位牢

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黄阳记者林立)8月30日,峨眉山市召开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峨眉山市委书记、峨眉山景区党工委书记陈长明,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廖学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一力,副市长陈苹,市政...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