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揭开“峨眉山月”的千古之谜

三江都市报 2017-08-17 12:36 大字
罗家祥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或在前后年)的初秋,青年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成都到嘉州并饱览峨眉秀色之后,顺岷江而下犍为县、出三峡奔前程时的一首抒情兼纪程诗。

这首诗清新典雅,塑造了一个秋高月明的“太白佳境”,被称为“千古绝唱”,历来为诗坛瞩目,并流传海外,多次收入中外教材,流传极广。

这样一首隽永的好诗,永远值得人们咀嚼。自《峨眉山月歌》(以下简称《歌》)诞生以来,人们在品读其文字、欣赏其意境的同时,也发生了许多的争议。比如,其创作地在哪里?其中“思君”的“君”是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以说,一首区区28字的小诗,竟然蕴含有多个千古之谜,引起无数文人雅士的聚讼纷纭,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本篇是关于《歌》系列探讨的第一篇,即诗中的“君”指谁。

过去的分歧是: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君”是指“月”;也有不少人认为是指“人”,或言是李白的某位朋友(甚至有的更加具体到弹琴的蜀僧濬等)。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君”是指“月”——但是“人格化的月”。相对于简单的“月”,这是第三种说法。其理由是:

一、读诗切不可离开题目。一般而言,直抒胸臆的诗歌中,题目就是(或者可以反映)诗人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歌》里通篇所体现的事物都是“月”,没有人。

二、这个月亮不是普通的月,是“人格化的月”。即《歌》里的“月”是带有一定拟人化情绪、诗人赋予了一定感情的,不是日常我们所见“如玉盘”的自然之月。李白本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思维极度活跃的诗人,其《月下独酌》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已经是把“月”和“月下人影”当做“我”之外的“另外二人”了。可以说,把“月”拟人化、赋予其感情是李白的一贯特色。

以上两点,是普通读者都可以理解的。

(一)

新闻推荐

“新款”抢先看哪款你最爱

可在酒店等场所使用的桌旗太阳能风帽本土美食与名优特产小火车模型2017乐山“十大旅游商品百种名优特产”评选活动明(11)日开启初评,那今年参评的近千件商品有哪些颇具特色?“新款”能晒一晒吗?本...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