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星村:彝汉一家亲 致富心连心
■记者罗曦
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峨星村,是个典型的高山贫困村。该村经济发展迟缓,村民多年来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维持生计。2014年,峨星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几年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该村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产业进来,人走出去
如何带领村民致富?“要致富,就得让产业进来,人走出去。”这句话,成为帮扶部门和村“两委”的共识。
从2015年开始,峨星村引进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流转土地,尝试种植核桃、八月竹、青花椒、藤椒等经济作物。2016年,在村“两委”的协调下,部分村民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则由村里成立的党员干部服务队帮忙照顾。
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和组织外出务工,峨星村还灵活利用产业帮扶资金,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村民和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产生收益后每年给农户分红。
多措并举、多路脱贫,在帮扶部门和峨星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收益年年提高。
如今,峨星村已发展藤椒1000多亩、茶树250多亩、八月竹100多亩。村里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藤椒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产品通过合作社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村里建起了彝家新寨,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2019年,全村人年均收入达到14200元。
团结彝汉群众,携手奔康
峨星村是彝汉杂居村,彝族占了大多数。想要脱贫致富,语言交流不畅通是个“拦路虎”。“以前村里40岁以上的彝族村民80%不识汉字,有的人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峨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朝云说。
怎么办?汉族村民在村“两委”的带动下站了出来,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好沟通作用。
彝族青年俄觉曲听,数年前还是个只会几句汉话、毫无工作经验的小伙子。在峨星村原村主任何明清等汉族干部群众的“传帮带”下,俄觉曲听跑了很多地方,开阔了眼界,不仅学会了汉语,还学会了怎样跟商贩做生意,怎样跟人打交道。随后他开始独自去收茶贩茶,后来又到外地务工,从事劳务派遣工作,收入连续翻番。
自己富裕了,也不忘其他村民。俄觉曲听开始组织村民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外出务工,带着大家共同致富。
“峨星村的彝族和汉族孩子是一起长大、一起到学校读书的,大家感情都很好。大家都有一颗友爱的心,彝汉一家亲,致富也要心连心。”陈朝云说。
友爱、和谐的气氛围绕着峨星村。2017年,该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新闻推荐
“真心感谢市消委会!为我们消费者维权、排忧解难。”日前,市民黄女士专门将一面印着“依法维权·为民解忧”的锦旗从峨...
峨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边彝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