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扶贫”旧貌换新颜

三江都市报 2020-04-16 08:06 大字

底底古村日月广场受访单位供图在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大山深处,有一个别致的彝族集居村——底底古村。曾经,这里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喂养猪羊为主,村民收入主要源于外出务工,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户60户266人,贫困发生率34.6%,过去是省定贫困村。但如今再走进这里,一幢幢彝家新寨民居错落有致,一间间民宿典雅别致,村里民俗馆、阿依园、日月广场等配套一应俱全……一幅美丽的乡村旅游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该村立足独有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坚持“文化+旅游+扶贫”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推进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服务提升,逐渐成为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上一颗闪亮的明珠。2017年该村摘掉“贫困帽”,2019年荣获全市脱贫攻坚“创新奖”先进集体。

加快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基础

底底古村平均海拔1080米,森林覆盖率达70%,是距离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百慕大”“森林氧吧”的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最近的一个乡村旅游点。

2013年,底底古村被纳入彝家新寨建设市级示范村。新寨建设改变了村子的面貌,活动室、卫生服务室、幼儿园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彝家新寨也变得更加美丽。

因紧邻黑竹沟景区,按照景区发展规划,底底古村提出了“沟里游、沟外住”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构想。2015年,该村邀请专家编制了《峨边彝族自治县底底古村旅游开发策划方案》,从背景分析、核心问题、总体思路、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策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底底古村先后建成了205户彝家新寨,并配套建设了一个党群服务中心、4个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室、广播室等。

公共设施的完善伴随着乡村旅游同步发展。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底底古村陆续建成了黑竹沟全民健身中心、禅驿黑竹沟休闲度假酒店、木质围栏景观带等,该村交通、住房、网络、水电齐备,为乡村旅游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础。

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旅游产品

底底古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俗文化脱颖而出,目前已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景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市级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2019年更是成功申报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为培育旅游产品,底底古村结合村情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现已打造150余个“微田园”,种植芍药、山桐子、山核桃400余亩;打造“彝家味”,饲养峨边花牛、高山生态羊、跑山野猪、土鸡、土蜜蜂等特色农产品。

如今来到底底古村,除了欣赏美丽的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还能品尝到原生态无污染的美食。游客可以通过村上联系村民点杀猪、羊、鸡等,夜晚点上篝火,村里能歌善舞的彝族姑娘和小伙会热情地带领大家一起舞蹈,感受纯正的彝族风情。尤其是每到彝历新年,底底古村文化广场上都会举办热闹的篝火晚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伴着欢快的节奏,热情好客的彝族俊男靓女们穿上盛装,与客人手拉手、肩并肩,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一边载歌载舞,一边品尝美味,歌声、笑声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引进优质企业打造旅游品牌

2018年10月,在底底古村,一家充分融入彝族元素的禅驿·黑竹沟度假酒店开业,客厅的火塘、房间的窗帘、床上的靠垫……彝族元素随处可见。

据底底古村第一书记章伟介绍,酒店入驻底底古村以来,不仅租用村民的住房做酒店民宿,还解决了部分村民在酒店里务工就业,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目前酒店已接待来自浙江、重庆、成都、广州、广西等国内外多个旅行团、调研团及考察团,实现旅游收入150万余元。同时,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帮扶下,村民发展旅游的意愿逐渐显现,服务意识显著提高,逐步从传统的“务农者”转变成了手持“文化碗”的“旅游者”。

“旅游产业在底底古村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带动了老百姓的收入,不少农家院落都被改造成民宿出租,村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提升,2017年人均纯收入3980元,2018年人均纯收入6680元,2019年人均纯收入8900元。”章伟介绍说,底底古村还将茶产业同旅游产业相结合,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高山生态茶园,修建茶体验馆,让游客不仅可以亲自体验制茶,也能把茶叶带回家。

一幅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乡村经济的新篇章正在底底古村缓缓拉开。而接下来,底底古村将继续发挥当地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行以“文化+旅游+扶贫”为载体、产业融合发展为支撑的扶贫模式,把底底古村建设成为乐山乡村旅游的一大名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  鲁倩文

新闻推荐

不戴口罩还扎堆打牌要不得

人员聚集不戴口罩本报讯(记者宋宇凡摄影报道)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乐山市各区县也被划为低风险地区...

峨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边彝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