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博士种下科技扶贫树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3-26 06:36 大字

宋海岩(左一)讲解枇杷病虫害防治要点。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吴平

宋海岩,一位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 90 后果树学博士。参加工作以来,他长期在峨边、马边等小凉山地区扶贫一线从事农业科技服务。长期与农民打交道,让他的学识和培训风格更接地气。他开玩笑说:“从事农业工作,必须拿得起笔杆,挥得动洋铲。”

2月中旬,省农科院启动了“战疫情 抓春耕 保供给”专项科技行动,数百名农科人下沉到春耕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宋海岩就是这场抗疫、扶贫攻坚战的一员。

培训下沉呼吁储备本土技术骨干

2月1日,宋海岩从贵州返蓉,刚过了14天隔离期,就迫不及待地到省农科院新都基地观察物候期,为果园春季管理协调物资。随后,他接到峨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的邀请,赴峨边查看果园冬春管理情况。

经过几年扎实的院地合作,峨边果树产业发展迅速,三河流域(大渡河、白沙河和官料河)的早熟桃、红心猕猴桃和白肉枇杷等优质果品正步入城乡居民的“果篮子”。然而当地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利于峨边果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月25日,宋海岩一行到峨边金岩乡首次开展桃园春季管理培训。看到现场来了许多年轻人,他十分高兴,用心培训并挑选了3个年轻人,由项目资助他们为60亩桃树修剪、拉枝。没想到3月11日再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外出打工去了,桃树只修剪了几亩。“这说明我们对培训人员的掌握情况判断不准确,跟踪不到位。也提醒我们管理园区更要重视本土技术骨干的培养。”宋海岩说。

2 月下旬,省委领导调研农科院驻峨边博士工作站时,宋海岩介绍了工作站近年来在峨边开展工作情况和近期恢复农业生产的相关措施,同时呼吁一定要把培养本土技术骨干靠前来抓、趁早来抓。

基地引领丰富成果示范转化平台

以前由于峨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条件不成熟等原因,业主们更倾向于在峨眉山市、沙湾区等地投资。没有龙头带领,峨边果树产业始终难以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今,峨边茂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的450亩已经在沙坪镇河沟村开建,并有望成为峨边现代化果树产业的引领者。这让宋海岩很开心。

“示范园的老板参观过我们在新都和龙泉驿区的现代化果树产业示范园,2月下旬还参加了金岩乡和大堡镇的现场培训,对我们农科院的院地合作成效表示满意和放心。此外,地方政府也解决了道路、沟渠和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减轻了业主的负担。”宋海岩说。

在技术支撑方面,业主方聘请了科班出身的技术员,省农科院专家也会为其提供园区管理、产业发展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一系列技术支撑,并优先将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品种、专利、专著、论文、成果等)在业主园区进行推广应用。

品种选育振兴川果还看“川字号”

每年春季是果树杂交育种的关键时节。“今年果树物候期较早,3月4号我们就开始做桃树杂交了,今年已完成30多个桃树杂交组合。”宋海岩介绍。

通过省农科院园艺所特色水果创新团队这些年的努力,课题组选育和筛选鉴定的16个桃新品种已成为四川省桃产区的主推品种,2020年还有6个桃新品种正在做品种登记,17个果树新品种已通过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

目前四川省主要桃产区栽培的品种,以国内外引进筛选的品种和地方品种为主。振兴川果离不开“川字号”果树新品种,因此要加大力度选育自主品种,为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宋海岩说:“品种选育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但前景可期、大有可为。”

新闻推荐

防护好干活忙 峨边防疫生产两手硬

本报讯(苏翔)近日,随着桃树抽枝发芽,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黄泥村产业园区的桃林热闹了起来,高山绿种养殖合作社经理鲁子曲提每...

峨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峨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