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释情怀 “文武双全”好干部
邛莫那根带头修堰、凿山开路、土墙换新寨、领头助增收、放映传新风,能文能武;峨边好干部、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乐山好干部、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张加村党支部书记邛莫那根早已成为“好干部”的代名词。然而,在成绩、荣誉和褒奖的背后,是这名“文武双全”的基层党支部书记辛勤付出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脱贫奔康领头雁
“这个养鸡场建成后对村上整个产业发展水平将是一个大提升。”
“是的,我每天都要过来监督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争取让一期项目尽早达产见效。”
……
12月4日傍晚,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张加村党支部书记邛莫那根来到村里的一处在建工地,蹲在产业道路旁同第一书记苟彬聊起了张加村的“未来”。再过几个月,他们眼下这片工地就将变成一个养殖规模达30万只的大型养鸡场。
“现在一期项目已经完成道路和地基建设,预计最迟可在明年3月份投产。一期养殖数量是105000只,整个工程三期加起来就是30多万只,到时候可能是全乐山最大的养鸡场。”邛莫那根一边算账,一边回忆说,张加村虽然在2016年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但由于缺乏支柱产业,村民离实现持续稳定的小康尚有一段距离,为了更好地带动大家增收致富,2019年,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经过邛莫那根和苟彬无数次地上门推介,张加村终于成功引进了一家专业养殖企业。
“三期项目企业方总共投入3000万元,另外村上再投入50万元产业周转金作为集体经济入股,同时我们也还在争取让市中区100万元的援彝资金也投入其中。”邛莫那根说,养鸡场投产见效后,不仅村集体可以从利润中得到分红,而且还可同时带动约30名村民就近务工,“预计每个人务工收入平均一年不低于2.4万元,当然村民也可自行投资入股以获得更多收益。”
自从养鸡场1期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邛莫那根每天无论多忙都会来到工地监工,看着全村人一天天构建起来的致富希望,他和在场所有人一样,嘴角不由露出一丝喜悦。然而,这喜悦的背后,却有着一段现实的艰难。
其实,邛莫那根在招商引资上的尝试,自2015年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尽管张加村还未退出贫困村序列,但眼光长远的邛莫那根却早已动身外出招商,不过遗憾的是,从2015年到2018年间,总共7拨来到张加村考察的客商中,没有一家真正掏过腰包。
“张加村这么好的地方,怎么就没人来?”招商的不断落空让邛莫那根感到灰心,不过他的努力从未停止。2019年,峨眉山市的一家养殖企业终于被邛莫那根说动,计划在张加村三组兴建一座高科技的大型养殖场,不过条件是,村上必须新建一条产业道路。
突然间要修路,钱怎么解决?尽管困难,邛莫那根却不愿意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为了筹集资金,那段时间他不断向上级申请,同时熬更赶夜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最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张加村如愿拿到了足额的资金,建成了这条寄托全村发展希望的产业道路,而养鸡场1期项目也于2019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
“要想持续稳定脱贫,就必须要有产业。”多年来,邛莫那根在发展产业上,从来都是担当全村“领头雁”的角色:从带头种植5亩优质生姜到牵头成立合作社,高峰时期吸纳百余户村民加入,带动全乡发展起千亩生姜种植产业;争取资金30余万元,在全村发展起400亩优质核桃;以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契机,规划种植八月笋1200亩;带动5户贫困户和12户非贫困户发展养蜂60桶,实现户均年增收3200元;提出“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组织青年劳动力参加招聘会,帮助200余人外出务工……邛莫那根一系列的努力,不仅让全村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更让大家在致富小康的路上越走越顺畅。
“文武双全”夯基础
如今的张加村可谓产业兴盛、小康在望,然而十多年前,这个省定贫困村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所幸,村民们在2006年选出了邛莫那根这个党支部书记。
曾经,“出门一脚泥、进门一身灰”是张加村的真实写照,狭窄泥泞的道路不仅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更让全村的发展备受制约。“要致富,先修路。”邛莫那根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但山高坡陡、资金缺乏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
为了达成目标,邛莫那根一边向上争取,一边自己垫资3万元,终于筹集到30万元修路资金。金钱到位,更难的却还在后头。由于这条村道需要从陡峭的悬崖边上硬生开凿,爆破施工必不可少,然而,村里从未有人搞过炸药。
“我来!”为了省下聘请爆破工程师的费用,邛莫那根决定“现学现卖”,他先考取了爆破作业许可证,后又亲自上阵,吊着绳索从上而下在悬崖上安装炸药,时任的村主任则担当起安全员的角色。那年,深山中传出的声声巨响和随之崩裂的巨石犹似村民们的脱贫希望,带着巨大的能量喷涌而出。
在修路的过程中,邛莫那根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为此他每天都会把投工投劳的村民聚集到一起,反复叮嘱要安全施工。有一天,邛莫那根把工人们叫到一起正准备开会,旁边一处危崖突然垮塌,顷刻间巨石倾泻而下,正好压在施工作业面上。
“吓死了!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就垮下来了,要不是叫他们过来开安全会,肯定全部完蛋。”自那以后,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危险节点,邛莫那根总是冲在最前,他要确保排险完毕后,才允许大家进场施工。历时两年,投工9000余个,一条长约1.5公里的通村公路就这样被大家用炸药、铁锤和钢钎在悬崖峭壁上砸了出来。2015年,邛莫那根在通村公路的基础上,又带领村民们新修了长约1.1公里的通组路。此后,张加村户户门前通硬路,开着三轮车、小货车的商贩们闻讯赶来,村里的土产纷纷被收购,大家真真切切看到了脱贫希望。
带领村民肩挑背扛,耗时一年修建蓄水池4个,安装管道2000米,解决人畜饮水长期困扰;“三户联保”“五户共建”,改善61户群众居住条件;争取资金10万元,维修活动室,新建卫生室、幼儿园、商贸场所、垃圾池……张加村的基础设施在邛莫那根的带领下不断完善,整村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目光所及的基础设施,邛莫那根更加看重群众励志脱贫的精神根基。曾经,要将散居在大山各处的村民聚到一起开会、学习、动员难上加难。“大家不愿来也很难来,这样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就很难推广。”担任村干部多年的邛莫那根体会颇深。
为了打牢大家的精神根基,2011年,邛莫那根毅然当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担负起4个乡镇36个村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由于村寨大多在大山深处,邛莫那根骑着摩托车载着放映设备通常来回一趟要花十几个小时,遇到不通公路的地方,他必须骑着马艰难前行。
多年来,邛莫那根在放映路上遇到车子抛锚、跌入山沟、塌方断道、露宿野外的情况数不胜数,虽然也有害怕,但他从未放弃,为了让深山里的群众看上电影,摔倒后的他终究重新站起,而后再度出发,行走在田坎山间。
脱贫攻坚惠民政策、道路交通安全、种植养殖技术……在邛莫那根播放的影片中,故事片、宣导片、科教片等内容丰富,当地村民喜闻乐见。多年来,邛莫那根不仅行程超过3000公里,放映电影3000余场次,同时更把文明新风、致富窍门传播给6万多名彝汉群众,并由此带来一个个鲜活的转变案例。
文能放电影、武能扛雷管,带头发展促脱贫、招商引资奔小康。大山深处,邛莫那根用自己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
记者 马锐 文/图
新闻推荐
筑路场景再现本报讯(记者宋宇凡摄影报道)70多年前,20多万民工一路蓝缕开疆、铁血筑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谱写壮丽乐章...
峨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峨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