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转“造血”携手促发展

乐山日报 2019-10-08 07:19 大字

开展新技术为彝区百姓义诊■记者戴余乐

近日,峨边彝族自治县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在峨边卫生健康系统开展的2019年“感动峨边·健康卫士”评选活动中,市中区人民医院对口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传帮带”工程医护代表王玉莲、杨永生,荣获“感动峨边·健康卫士”奖。

“荣誉从来不是个人的,‘传帮带’工作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绩,是全院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王玉莲介绍,2018年1月,按照四川省统一安排,市中区人民医院正式启动对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传帮带”工作。市中区人民医院医疗帮扶队伍始终秉承“医者初心”理念,落实并完善各项帮扶工作,让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逐步规范发展。“成绩是过去的,接下来,医院将以‘输血’变‘造血’为目标,走出一条创新帮扶的新路径。”王玉莲说。

提升技术

实现家门口“看好病”

受技术、人才以及医疗环境等因素影响,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综合诊疗水平相对较弱。当地不少百姓生病通常选择长途跋涉前往上级医院治疗,这导致医院发展缓慢,人才流失,技术停滞不前。

2018年,市中区人民医院结合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实际情况,先后选派了大普外科、骨科、超声科、放射科以及护理部相关医护人员,前往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进行对口帮扶,以专家坐诊、查房指导、专科培训、手术操作指导、学术讲座等形式促进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技术与业务发展。同时,市中区人民医院制定了三年规划,通过“沉下来”“送下去”方式,为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在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上由“输血”变“造血”。

“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不是开展了多少项新技术,获得了什么成绩,而是影响了多少医护人员的学习观念。”杨永生表示,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学习是无止尽的。因此,杨永生在对口帮扶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工作中,除了抓业务还要求改观念。他在业务培训中定制灵活的讲课方案,每月不定时进行1到2次专业知识业务培训,现场进行一对一深度讲解,推动当地医护人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要努力学好”转变,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在市中区人民医院常驻“传帮带”医护人员的帮扶下,相继开展了腰硬联合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静脉术后镇痛等多项新技术。其中,腰硬联合麻醉的顺利开展,为外科医生顺利实施手术提供了更好的麻醉效果;腹部CT扫描及影像诊断,四肢CT扫描及三维重建,填补了峨边彝族自治县放射科的技术空白;骨科独立成科,且已初步具备创市级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础条件,呼吸内科也正在稳步推进重点专科创建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彝区百姓实现家门口“看好病”。

仁心仁术

促进医疗服务全覆盖

让彝区百姓能看病、看好病,是市中区人民医院“传帮带”工作的第一步,提高彝区百姓的健康意识,将医疗服务覆盖到峨边每寸土地,为当地百姓铺就一条人人少生病、人人看好病的“健康路”是最终目标。

为此,市中区人民医院在完成医疗帮扶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健康教育、政策宣讲和巡回诊疗开展力度,针对部分彝区百姓文化程度较低,对所患疾病不知该如何就诊等问题,市中区人民医院巡回医疗组医护人员主动留下私人电话,随时帮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同时,市中区人民医院“传帮带”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到峨边相关医疗活动中,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尽可能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保障。

今年4月,在了解到峨边入户评残工作需要一位联络员后,王玉莲主动请缨参与入户评残工作。一连数日,她走村入户,足迹遍布峨边8个片区乡镇。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王玉莲出现了严重腹泻,但她仍坚守岗位直到完成工作。

“传帮带的意义就是尽最大可能帮扶对口支援地区医疗机构,服务地区百姓,推动地区健康水平提升。”2019年5月,王玉莲被峨边彝族自治县委组织部任命为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她说,“目前,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有明显提升,但帮扶工作还将继续。下一步,我们将合理运用医疗资源,为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打造优势学科,形成重点学科、全院科室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同时,继续加强健康宣传、健康巡诊活动,全力打造综合网络型服务体系,高标准、高质量补齐峨边卫生事业发展短板。”

(市中区人民医院供图)

新闻推荐

20多名中国知名书画摄影家齐聚峨边 用笔墨镜像展现峨边之美

本报讯(记者方方宋宇凡)9月27日,中国知名书画摄影家文化扶贫峨边采风创作正式启动。20多位中国知名画家摄影家走进峨边彝族...

峨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边彝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