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老相册”见证三代人从警历程
张锡久夫妇在沙坪劳教所工作时的合照
张晋波在茶厂工作时的旧照片
张少明(前)到戒毒人员家中走访本报全媒体记者 兰楠 文/图
8月30日,在眉山的家里,87岁的张锡久老人翻开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记录了他与四川省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一起走过的岁月。
1949年,张锡久随军南下。在泸州公安警察学校进修后,他被分配到了峨边县宋家山开荒种田、修路盖房,为四川省沙坪劳教所(省眉山强戒所前身)奉献了整个青春。如今,包括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在内三代五口人,在他的影响下,都走上了戒毒民警的岗位。
张锡久一家三代人,经历了沙坪劳教所从茅草房、瓦房、楼房,到现代化综合办公楼的发展和变迁,经历了宋家山沙坪农场脱变为省眉山强戒所的变革与成长。一部沙坪的创业史,就是中国劳动教养到戒毒管理的探索史,是张家人的一部“家书史”,也是那个年代“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口号下的众多警察家庭的缩影。
第一代沙坪人
创制开荒的“先驱者”
张锡久是南下干部。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年,他随军从太原南下。来不及适应南北的差异,他就和同事一起拿起工具,开荒山、建茶园、修公路、挖鱼塘。
在泸州公安警察学校学习期间,张锡久在那里认识了妻子张良德。他到宋家山时,张良德还在省农机厅工作。为了支持张锡久的工作,张良德主动放弃省农机厅的工作,来到沙坪劳教所,同张锡久携手建设沙坪。
就这样,张锡久与妻子成为了第一代沙坪人。面对群山环绕、谷深流急、林莽森森的不毛之地,这群先驱者们在没有路的荒山披荆斩棘、伐木为薪、安营扎寨,住帐篷、吃干粮、喝凉水,硬是靠肩挑人扛,打造了沙坪劳教所的雏形。“那时候真的条件艰苦,曾经的峨边县是深山老林,连一条泥巴路都找不到,只要进到那山沟里,几乎是与外界隔绝的。白天太阳毒辣,晚上冷得刺骨。我当时是队上教导员,管着几百号人,大家同吃同住,睡一个屋子。”张锡久翻着老照片,一幕幕艰苦奋斗的场景不断在脑中涌现。
那时的张锡久是出了名的“不服输”。1979年的一天,宋家山上下着雨,泥泞山路更显湿滑。本该休息的张锡久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坚持外出工作,结果不小心从岩石上坠落,造成气胸,至今仍留有后遗症。
虽然在一个单位,但因工作性质不同,张锡久与张良德两口子聚少离多。“当时我在五中队,她在女子一中队,两个队距离四五公里山路,步行要好几个小时。”张锡久回忆道。
第一代沙坪人是当年全国各地干警前往偏远地区修建劳教所的一个缩影。他们在荒郊野外过日子,在不毛之地搞建设,吃不饱穿不暖,却为劳动教养到如今的戒毒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第二代沙坪人
拉动生产的“继承者”
“那时我们想法都简单,没想过去别的地方。”张锡久的儿子张晋波成为了张家第二代戒毒民警。1984年,从部队退役后,张晋波放弃了分配到县城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回到条件艰苦的宋家山,在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沙坪劳教所茶叶加工厂工作,从工人、干事、办事员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
以张晋波为代表的第二代沙坪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他们感受到了一些和父辈不一样的工作氛围: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口号里,张晋波这一代人基本都是围绕着场所自身“经济发展”进行的。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张晋波常常深入茶园、车间搞调查,不分白天黑夜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去四川农业大学学习相关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改革落后生产工艺……经过不懈努力,张晋波和同事们成功研发出了“峨山玉叶”“峨雲毛峰”等多个品牌,获得四川省“优质名茶”称号,茶叶成为了沙坪劳教所支柱产业之一。
第一代沙坪人的干事热情和开拓精神感染和激励着下一代人。“父母忘我的工作状态,让我觉得他们的工作很崇高。”谈及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张晋波感慨地说道。
在两代沙坪人的共同奋斗中,1987年,沙坪劳教所经验收合格,正式被命名为“四川省沙坪劳动教养学校”。1992年,沙坪劳动教养学校建立并实施了宽管、普管、严管三级管理,规范化的分类教育。1994年,先后有五个中队通过了现代化文明劳教所验收。
第三代沙坪人
新时代的“青年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许多的劳教场所开始从深山往大城市搬迁,沙坪劳教所也不例外。2006年2月,沙坪劳教所主体迁建到眉山,实现了三代沙坪人“走出山门进城门”的夙愿。2013年,随着劳教制度的废止,曾经的沙坪劳教所,也转型成为省眉山强戒所,场所性质、管理模式随之改变。
张家第三代戒毒民警也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2014年,张少明经过三次公务员考试,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如愿考入了省眉山强戒所,成为了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同事。“我现在负责队上的管教业务,和爷爷奶奶以及父母对比起来,我现在的工作更要求细心,因为现在以教育为主,生产是次要的。”张少明对如今的工作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除了用科学的方法对戒毒人员进行管理,张少明常常从心理上给予戒毒人员帮助。19岁的戒毒人员王某总是违纪违规,不服从管教,被大家称为“顽石”。但在张少明的帮助下,王某从不服管的“老大难”变成主动配合戒治的“模范生”。而这些变化都源于张少明的细心观察。
原来,张少明发现,每到亲属探视时,王某都很沮丧。“别的戒毒人员都有家属来探望,他的家人却很少来。”于是,张少明决定用情感矫治的方法试试。几经周转,张少明分别拜访了王某早已离异的父母,说服双方配合亲情帮教,并多次安排王某父母探视王某。父母的关怀和叮嘱让王某振作了起来,开始积极接受教育矫治。“虽然很少和爸爸爷爷讨论工作上的事,但是他们的精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张少明认为,自己的工作依然延续着祖辈父辈的风格,喜欢呆在基层,奋斗在第一线,这或许就是张家一脉相承的“个性”。
后记
从张锡久到张少明,他们之间跨过了70年。劳动教养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历史,曾经的劳教干警也都成为了戒毒干警,只留下一本“老相册”记录着一个个与新中国一同奋斗一同成长的瞬间。
8月30日正值周五,当晚,省眉山强戒所六大队的张少明还没下班,他正在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一墙之隔的办公区里,他的母亲谷周蓉在档案室里加班整理资料……张家人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会一直延续下去,书写出新的未来。
新闻推荐
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种植藤椒本报讯(记者甘国江摄影报道)产业兴则乡村兴。7月31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鑫森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峨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峨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