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宜坪乡 肉蛋美味 瓜果飘香 产业融合除贫根
三号鸡舍正在进行钢构梁吊装施工现代化的蛋鸡养殖生产线■记者马锐文/图
高山、深谷与贫穷,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本是逻辑关系紧密的一组词语。下辖7个村落且全部为贫困村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曾长期在这样残酷的逻辑关联中挣扎。然而,自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大会战开展以来,截至2018年底,宜坪乡已有6个村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累计脱贫522户1467人,全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1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这张亮丽成绩单,让宜坪乡全乡脱贫摘帽的历史性目标变得触手可及。立足生态优势,着眼长效增收,将青山变金山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功不可没。
练好
“内功”
生态产业增收忙
近段时间,江吉茂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峨边彝族自治县勇茂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股东,他一边要忙着将已装箱的鸡蛋进行清点装车,一边还要时刻关注三号鸡舍的建设进度,确保4月18日新一批近4万只蛋鸡入栏生产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目前我们已有两个大型鸡舍和7万余只在产蛋鸡,年产蛋量达1300余吨,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江吉茂指着鸡场背后的青山说,良好的养殖环境关系到鸡蛋产出质量,当初鸡场选址宜坪乡庙岗村,就是看中了这里宜人的自然环境,以及远离人居的静谧。
自2017年起,庙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将水田坎和抛荒土地进行流转,并以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可按比例实现定额分红。“不只是庙岗村,2018年,我们已带动全乡262户贫困户实现分红18.4万元,预计今年分红将超过33万元。”江吉茂说。
自动供水、自动供料、自动除粪、自动捡蛋……走进喂养有3万多只蛋鸡的二号鸡舍,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整套现代化养鸡生产线,而整个鸡舍并没有强烈的异味。“我们投资70余万元建成了有机肥生产设备,未来可将10万余只蛋鸡产生的鸡粪变废为宝,年产2500吨农用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按江吉茂的话说,“宜坪乡本身就是有机肥消费大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我的树子从来没生过虫!”这两天,宜坪乡桐花村村民廖禹汉正忙着给自家近150株核桃树刷上石灰,尽管已是满头大汗,但看着眼前已挂果的核桃,想到几个月后的收成,他满脸笑容,“去年我光卖核桃就收入过万,今年肯定挣得更多!”
桐花村地势处于偏坡,土地属于沙性土壤,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核桃生长。2013年起,桐花村已建成5000亩优质核桃基地,成为全县的核桃种植示范村。
“宜坪乡草坪村2000亩枇杷树也已经开始套袋,再等一个多月,欢迎你们再来宜坪吃枇杷。”据宜坪乡党委书记余太介绍,依靠特色产业带动,桐花村和草坪村在2016年便实现了整村退出,成为全乡对标追赶的典型。
围绕高山、中山、低山不同层次,合理配置产业分布带,宜坪乡已形成豪猪、禽蛋、石蛙、马铃薯、核桃、蔬菜、枇杷、蜡虫、酿酒、木耳等特色产业,同时按照集中集约发展思路,9个规模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已然成型。
搞好
“外交”
电商平台销路宽
宜坪乡庙岗村电商服务点,办公电脑旁的快递单已经累积了一大摞,这些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网购订单,内容涉及禽蛋、肉类、泡酒、核桃、中药材等宜坪乡特色农产品。
“光有山珍还不够,要把它们卖出去才是关键。”创业多年的峨边彝族自治县丽华农业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廖丽华对此颇有感触。作为宜坪人,廖丽华在土地与市场中摸爬多年,如何让美味山珍走出大山、走进城里人的餐桌是她多年思考的问题。
直到2017年,电商服务来到了庙岗村,销售渠道一下子被打通。
为了更加快速有效地搭上电商销售这列快车,廖丽华还在峨边城区专门建立了物流仓库,在利用电商将自家公司产品广销全国的同时,还积极为其他村民,包括全乡的特色产业基地提供代销服务,“仅电商平台年销售额就超过300万元。”廖丽华笑着说。
当前,宜坪乡正以“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农户”的模式,一边建立品牌,一边搞好“外交”,着力打通宜坪山珍从产品到商品的蜕变路径。
“和谐建乡、生态立乡、旅游兴乡、农业富乡”是宜坪乡结合实际提出的全乡发展战略,该乡规划了以莲花山综合开发为中心、以农旅和文旅融合为支撑点,加上四条产业环线和九个规模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中心、两融合、四环线、九基地”的产业布局。
“目前,全乡仅有30户54人还未实现脱贫。今年,我们将全力攻坚,彻底在宜坪乡剔除贫困之根!”余太满怀信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亚娟)春节刚过,最新出炉的《中国作家·纪实版》《民族文学·增刊》分别推出“中国作家走进峨边采风小辑”和“...
峨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