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家沟里笑声朗

乐山日报 2018-04-24 07:59 大字

兰家沟村新貌■ 贾首健 记者 方方 文/图

4月18日,省定贫困村峨边彝族自治县红花乡兰家沟村里,村民郑子英正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照看已有半米高的李子树苗。“这些地以前都是荒坡,现在种上果树,成为咱家增收的希望。”昔日自家的撂荒坡,如今变成了优良地,郑子英边说边笑,“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在家也能赚钱,还照顾了婆婆,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光哟。”

和郑子英一样,当了多年村干部的兰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立清对村里的变化满是欣喜:“现在的村子,房子安全了、配套齐全了、道路硬化了、吃水问题解决了,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宽。”

旧颜:阻隔重重 致富无门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没通前,我们村很穷,水、电、路样样差,想致富门都找不到。”张立清说,农户住的大多是竹篱笆房,吃的是几户人就近挖的土坑里存着的旱凼水,道路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买进卖出都得靠人工背。“大家辛辛苦苦养头猪,光请人背出村就得花费200元。要是想到县城赶场,凌晨4点就得出发,这样的日子谁过着不难受?”说起以前的日子,张立清连连叹气。

提及以前,郑子英也感叹不已。“我们家20亩地,有一半是荒坡,剩下的一半也不算肥沃。一家人埋头苦干种玉米,又苦又累一年下来,除去种子、肥料、人工花费,一亩地能收入300元就不错了。想出去打工吧,家里还有个上了年纪的婆婆需要照顾,能挣钱的双手只能闲着,不甘心啊,又很无奈。”

张立清说,由于地理和气候关系,兰家沟的李子一直享有盛名,总能引得周边群众争相抢购。可因为基础设施差,李子产业发展缓慢、分散,没有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以前的兰家沟有好货也卖不出去,村民只能干着急。”

新貌:产业发展 充满希望

得益于脱贫攻坚、彝家新寨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支持,兰家沟发生着令人兴奋的变化。道路硬化了,通村通组连户;饮水安全了,8公里外引来清泉;房子改造了,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村子变美了,家家户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紧转第3版)(紧接第1版)“村子的变化大哟,曾经有人相隔一年回来探亲,没找到亲戚老屋在哪儿。”张立清说。

基础改善了,产业也得到发展。“我们引来专合组织,对荒坡、土地进行改良,成规模科学种植五月脆、八月脆等李子品种,村集体以5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在兰家沟村建起600多亩的李子基地,套种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在基地未产生效益之前,村集体每年获得所投资金8%的分红,待基地产生效益后,合作社将及时归还村集体入股资金,并按6:4比例给予村集体分红。”张立清说,“从合作社分得的红利,我们按5:3:2的比例分给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及村集体,每季度分一次红,让产业惠及全村。去年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分红,全村99名贫困群众平均每人分得100元,800多名非贫困群众平均每人分得6元的红利。加上土地流转和在基地务工收入,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现在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在基地务工,每月都有上千元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收益和家人在外打工收入,每年一家人能增加5万元的收入。现在村里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好多人家都买了小汽车。”郑子英说。

在发展李子产业的基础上,去年3月,兰家沟村还流转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土地,建成150亩花椒基地,种植价值高、素有“中华名椒”之称的大红袍。目前,这150亩承载着村民致富希望的花椒长势良好,已经挂果。

“我们将继续完善李子、花椒基地配套设施,同时积极引进业主,在兰家沟村发展种养循环产业,年存栏200头的养牛场即将开建。”红花乡乡长丁弘春说。

荒坡变果园,穷村展新颜。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兰家沟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新闻推荐

4月9日至6月30日峨边五平路实行交通管制

本报讯(记者罗晓玲)记者昨(4)日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为确保峨边彝族自治县五平路施工顺利实施,4月9日起至6月30日,玄武岩矿处至老五渡场镇入口处路段将实行交通管制。在交通管制期间,禁止一切社会...

峨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峨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