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相机见证了与晚报40年的情谊 老读者老通讯员董正心捐出跟随自己60多年的“老伙计”

兰州晚报 2020-04-27 01:53 大字

董正心为报史馆捐赠的老相机和碘钨灯董正心介绍海鸥120相机董正心在《兰州晚报》发表的稿件

“这是我的第一台相机海鸥120,这是第二台富兰卡135,还有这一对灯,它们都是跟了我60多年的‘老伙计’了,从现在开始就都交给你们保管了!”今年85岁高龄的董正心老人不仅是《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的老读者,还曾是为这两份报纸撰稿供稿的老通讯员。得知兰州日报社要筹建报史馆,董正心打电话联系报史馆工作人员要将自己最早使用并珍藏60多年的老相机捐给报史馆。

为了更好地宣传农业农村发展他购买了第一台相机

董正心的老家在陕西咸阳,1955年从西北农学院高职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甘肃工作,一待就是65年光景。1956年,21岁的董正心被调到榆中县筹建畜牧兽医工作站,当时的榆中县条件很艰苦,董正心在这里开始扎根西北农村,为这里的农牧业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青春。“在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让我很触动的人和事,我觉得我必须得把它们记录下来。”董正心说,自己时不时会向报纸投稿,刊发的稿子被当时榆中县的领导注意到了,并鼓励他好好宣传县里的农业农村发展。于是,董正心动了买相机的念头。“如果有了相机,文字稿件和图片就都有了,这样的报道肯定更加直观,更加立体!”就这样,董正心买下了他的第一台照相机——海鸥120。“当时我们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几十块钱,买相机还是很奢侈的一件事,但是我觉得必须得买!”

董正心一边演示海鸥120相机如何操作,一边感叹:“以前的相机都是胶卷相机,拍摄前需要手动调好速度、光圈、焦距,每拍摄一张照片就要转动胶卷,操作起来比现在的相机复杂的多。”而且海鸥120相机因为胶卷的关系,一次最多只能拍摄12张照片。为了满足拍摄需要,董正心后来又买了第二台富兰卡135相机,富兰卡135相机可以拍摄32张照片,这样,在两台相机的配合下,董正心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资料。董正心说,当时县上开会都会让他去现场拍照,而室内光线不好会导致照片效果不佳,这个时候他的一对碘钨灯可就起关键作用了!无论是照相机还是碘钨灯,每一样东西都被保存的很好,就连原来的包装盒都还在,可见董正心对它们有多爱惜。

和晚报40年的感情让他捐出珍藏60多年的宝贝

“我从《兰州报》创刊开始一直到今天,一直都在订阅,转眼都40年了。”董正心指着沙发上堆放着的厚厚两沓报纸说,每天的报道他都会关注,40年的读报习惯早已让他离不开报纸,如果不读报纸,总会觉得缺点什么。作为一名老读者,董正心说,40年来《兰州晚报》带给他很多帮助,不知不觉中也陪伴他走过了一半的人生。而作为一名老通讯员,自己从《兰州报》创刊就开始为报纸投稿撰稿,其中包括不少摄影作品,如今家里还保存着《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刊发了自己投稿的老报纸以及特约记者证。“40年了,我和晚报的感情从来没有中断,而且是越来越深。”

董正心说,在报纸上看到报社要筹建报史馆的消息时,自己十分开心,一下子就想到了陪伴自己60多年的“老伙计”们,他们见证了自己与晚报的40情谊。“我今年已经85岁了,无论是晚报还是我的老相机,对我来说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十分珍贵的东西,我很珍视和晚报的40年情谊,所以想把建立起这段深厚感情的照相机捐给报社,也表达我对这份报纸的感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金露文/图

新闻推荐

以产业定项目 以项目促投资 以投资促发展 榆中生态创新城安置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本报讯】4月24日,记者在市发改委了解到,榆中生态创新城安置点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当日,记者在榆中生态创新城安置点一...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