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和传承

兰州晚报 2020-04-01 04:18 大字

《兰州晚报》于我,是一份执念,更是一种传承。

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着一张汇款单,带我到乡镇府旁边的邮局领汇款。我看着母亲从高高的柜台上用那张汇款单换回几张钱,觉得很高兴。虽然每次领的钱不多,但是,母亲总会用这钱带我吃一碗牛肉面。我说,这是谁给我们的钱?母亲说,是《兰州晚报》给的稿费。哦!我知道了,母亲还有一个名字,叫兰草。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笔名。

而我真正与《兰州晚报》结缘、与兰苑结缘,是在2018年11月份。那时候,我生完孩子不到三个月,内心颇有些压抑。母亲跟我说,不妨你开始写作吧!我想了想,说行。我就用爱人留在家里的那台只能打开word软件的老旧电脑,开始了写作。我写作的时候,爱人九十岁高龄的奶奶就帮我抱着孩子,坐在我旁边,静静看着我。老奶奶还给婆婆说,丽坤工作着呢,不要打扰她。婆婆看看我说,不是不让她写,我就怕她落下病,以后眼睛疼、手疼。我不敢吭声,继续敲着键盘,心想,那是婆婆不知道我晚上把孩子哄睡着了还用手机改稿子,要是她知道了,肯定会说,手会掉,眼睛会瞎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写出了《龛谷香》,我按着电子刊物上的邮箱地址,投了出去。我觉得,这篇稿子,一定行。果然,在下一期的兰苑中,我就看到了这篇文章被一字不改地刊登了出来。于是,我大受鼓舞,将我的稿子一篇接一篇地投向了兰苑。我要用这个平台,讲我们榆中的故事,讲我们兰州的故事,讲我们甘肃的故事,讲我们中国的故事……

截至目前,总共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在兰苑或《兰州晚报》的其他栏目中,一共发表了十二篇文章。这十二篇文章,每一篇都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一生的故事,也是一座城的故事。我用这十二篇文章讲了我自己的故事、我父辈的故事、我祖辈乃至曾祖辈的故事。每一篇文章,我都追求文字至臻,每一句话,我都打磨推敲数遍。

有人问,你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坚持写作的?我说,大概是我无意间发现,有位老人将我发表在《兰州晚报》上的每一篇文章都剪下来,给孙子当成课文讲解的时候吧;或者,是我看到不论大学教授,还是农民朋友,都会主动转发我在《兰州晚报》上发表的文章链接到自己朋友圈的时候吧;或者,是我发现平时虽然不给我点赞,也不跟我交流的师长,其实将我在《兰州晚报》上的每一篇文章都通读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吧!

无论是发表在《兰州晚报》也好,还是其他刊物也好,我在创作每一篇文章时,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贯穿始终、融汇贯通。写文章或许不易,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易如反掌。因为,这本就是我们代代传承、人人拥有的精神内核,早就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

□张丽坤

新闻推荐

榆中 就业扶贫暖民心

本报榆中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崔志昺)“自2018年易地搬迁到幸福家园,务工性收入已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受疫...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