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里春耕忙 村内外防疫严全市县区及部门推进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

兰州日报 2020-03-18 03:20 大字

桃树结满果实玉米丰收城关区多措并举为农民增收起好步打好基础

三月的金城,虽寒意未尽,但春的气息已悄然来临。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兰州市各区县、部门在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不忘春耕备耕。

城关区——

春耕备耕正当时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城关区坚持“一盘棋”,紧紧围绕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两个大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保春耕备耕,多措并举为全年农业生产、农民增收起好步打好基础。日前,记者走进城关区南北两山,在田间地头和大棚里看到,处处都是农民整地、施肥、耕作,技术人员细心修枝、打叉、吊蔓,街道和部门巡查防疫、耐心指导的忙碌景象。

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

走进城关区青白石街道,记者来到青石湾村看到,虽然目前疫情还未退去,勤劳的农民已走出家门,在田间和果园忙碌起来,百亩果园已经修剪完毕,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相信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全村现有耕地500余亩,除了种植200亩蔬菜外,还有200亩地种了果树,100多亩地打造葡萄园。”青石湾村党支部书记王锡鹏介绍,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根据区上和街道的部署,村里也是提早着手春耕,提前两周开展春检春修、排查治理各类隐患问题,确保春耕水利安全生产。王锡鹏笑着说:“今年蔬菜长势比较好,再过个把月就能收获变现。”

示范园果蔬长势喜人

田间地头的农民忙着春耕春播,城关区农业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办公室主任虎威介绍,目前园区引进辣椒新品种神陇8号、番茄新品种欧曼达3号、迷彩等10种蔬菜和水果新品种,采用水肥一体化、使用有机肥、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进行田间管理。

记者走进其中一间日光温室,看到农艺师正为番茄新品种打叉吊蔓。在这里忙碌的除了该区农业农村局的20余位农艺师,还有500个飞行的小“技术员”,它们是该园区专门从日本引进的授粉熊蜂。

兰山春耕备耕正当时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伏龙坪街道了解到,该街道六个村统筹抓好防控和春耕备耕,确保疫情防控与春耕备耕双推进两不误。

在三营村农民种植合作社大棚里,记者看到农户们已经开始辣椒、番茄苗等蔬菜第一茬移栽作业,并且根据各类苗情整体生长情况,同步完善其他的生产性服务配套。而头营村兰山小镇一期,则针对13户院落进行民宿试点打造,目前已完成7户的外部建设工程,有序组织工人开展室内装饰装修。

强化服务指导保春耕

城关区已全面排摸农资储备情况,大力支持辖区农资企业复工复产,增加市场供应保障春耕生产需要。据介绍,该区已储备有机肥90吨、化肥16吨、农药17吨、春播玉米种子1吨,蔬菜种子充足,14家农资生产企业复工。并且组织农技、植保、农机等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服务工作组,通过微信、“12316”等媒介信息平台,做好线上农技服务和春耕生产指导。利用南北两山大跨度日光温室,开展高原夏菜及柳叶马鞭草花卉育苗,已育高原夏菜3万株、花卉40万株;三月底可陆续采收上市。

目前,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复工率接近100%,兽药农资企业复工率达90%,农业龙头企业复工率达60%。

抓好排查监管控疫情

城关区加强人畜共患病监管力度,全面排查辖区17家兽药经营企业、兽医实验室,规范监管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同时深入辖区各养殖企业,指导养殖经营户做好非洲猪瘟、H5N1禽流感等流行疾病的排查和防控。此外,该区还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按照“日清理、日消毒”原则,对环境垃圾、生活污水、养殖场所进行严格清理,彻底消毒,防止潜在疫情发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杨晟途文/图

安宁区赵家二沟——

桃果经济成桃农的金饭碗

3月中旬,一个难得的艳阳天,记者驱车走访安宁区赵家二沟,寻找久违了的春天。

赵家二沟的温室大棚,帘子一掀,浓郁的桃香味扑鼻而来,探身进去,只见那葱葱绿绿的桃林,挂满了拇指一样大的果。拜黄土地所赐,千百年来,桃果经济成为该区桃农的金饭碗,把“白凤桃”这张响当当的名片散发到了天南地北。

安宁区银滩路街道,连年来,瞅准了这一农业亮点,依托“赵家二沟”省级农业现代示范园的自然优势,打造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高科技育种和薰衣草三大园区,旨在为发展特色旅游业奠定基础,全面带动街道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据介绍,连年来,该街道突出特色,凝聚合力,全面实施建设1个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紧紧围绕设施农业和旅游业2大特色产业;畅通向上争取、社会融资、街道自筹3条资金渠道;打造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高科技育种和薰衣草三大园区“1233”工程,建设赵家二沟现代农业观光园。

田埂上,银滩路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继胜压着指头算了一账,一算吓一跳:“连年来,街道持续种植绿化苗木,竟然种植了35000余棵呢。”常见树木柳树、白杨树、刺槐、榆树,景观树木香花槐、国槐、金叶榆、大叶榆、碧桃、海棠、开花樱桃纷纷落户山间。

他介绍说,在这里,里脊沟、正沟水库上方种植果实树约2000棵,有李子树、杏树、大杏仁、早苏梨、冬果梨、软儿梨、枣树。该街道完成桃子上山、进沟、稳川的目标任务,种植桃树350亩18000棵,目前,成活率达85%以上,累计桃品种达24种。街道和省农科院签订10亩桃品牌实验、推广培育基地,提升和保护安宁区桃文化、桃品牌。

银滩路街道在这片庄稼地里投入不菲,该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马永生介绍说,建成的管理办公用房、职工宿舍近千平方米,还修建了草料房、鸡舍。修建了桃树湾管护房150平米、大窑沟管护房150平米、修建4.5公里环山路道路一条,“U”型水渠、“梯”型水渠各一条共计约5000米。建成10000立方米蓄水池、50000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

他介绍说,这里目前200千瓦动力电项目已实现全覆盖并随时可使用。完成了自来水3500米铺设任务,完成了坪山造地200亩工作任务,完成了正沟至桃树湾浇水管线的铺设任务等工作。对示范园内4500米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实现了水、电、路、网的“四通工程”,为落实项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桃果栽培方面,该街道制定计划,完成修剪桃树任务,培育5亩2000株,嫁接、改良桃树15亩1000棵,确保桃子的品牌与质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旭永特约记者俞培超许丽娜文/图

永登县——

扶贫车间“钱景好”

春光明媚,正值农业生产的有利时机。3月16日,位于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在永登子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大型机械来回作业,播种新一年的希望。

合作社负责人唐立栋介绍,今年合作社流转的5000亩土地里将会种下用作饲草的玉米和燕麦,预计今年的饲草产量将达到2万多吨,不仅可以满足合作社肉驴养殖基地的需要,多余的饲草还将销往周边地区,带来更为可观的收入。

2013年,在西藏做餐饮掘得第一桶金的村民唐立栋回到村里后尝试种蒜苗,随后他很快发现,种饲草比种菜收益更高,因为草的价格稳定,销路也较好。于是,唐立栋流转了600亩土地,种上了青贮玉米,将饲草卖到武威、定西及青海等地,一个欣欣向荣的草产业在唐立栋的尝试下起步了。接下来,唐立栋带着大伙成立了永登子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土地银行+合作社+村集体”的利益链接机制,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子。

“不能仅靠卖饲草过日子,应该延长草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经过对山东、辽宁等地养殖市场的考察,2017年8月,唐立栋决定依托充足的草料资源在村里发展肉驴产业,投资500余万元从辽宁引进500头渤海驴,并建成了占地60亩的肉驴养殖基地。

唐立栋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盘活撂荒地,饲草种植、青贮加工、肉驴养殖融合发展,种植饲草降低了肉驴的养殖成本,肉驴的粪便通过培肥土壤,提高了饲草的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了解,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地务工困难,子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进入合作社基地务工,现在,周边的49户贫困户成为合作社工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忠德特约记者王立命

皋兰县——

薄皮甜瓜首次试用嫁接技术

【本报讯】3月17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日前市农研中心瓜类站深入皋兰县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帮助瓜农开展砂田塑料大棚甜瓜直播,宣传推介自育新品种,为皋兰甜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薄皮甜瓜作为甜瓜的一个主要类型,在兰州市甜瓜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增产增收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植株死秧日益严重,导致大幅减产,品质不断下降,瓜农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为此,在兰州市甜瓜产区皋兰县,市农研中心技术人员借鉴其它瓜菜作物的嫁接技术,选用南瓜做砧木材料,在什川镇泥湾村率先开展薄皮甜瓜嫁接试验,在塑料大棚完成了定植工作。目前嫁接苗幼苗生长良好。在水阜镇老鹳村,市农研中心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技术培训,手把手教瓜农开展砂田塑料大棚甜瓜直播,推介自育新品种银冠二号,为兰州市甜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万宏

榆中县——

农耕“生态”春播“经济”两效益双丰收

“以前,我们用过的地膜没有办法处理,只能随意堆在地头或荒坑里,春天一刮风到处乱飞,树上、电线上都是脏兮兮的塑料膜。”近日,刚刚完成以废旧地膜交旧领新工作的杨小林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废旧地膜收购换新点,农民们可以将旧地膜换成新地膜,不仅节约了春播成本,更重要的是田地里干净了、农村环境变好了,对土地生态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实现了经济生态互利共赢。当前,正值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抢抓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榆中县将废旧农膜捡拾、收集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多措并举,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和交旧换新工作,助力春耕备耕,进一步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以折纯比例以旧换新,直接来到收购点,交售方便,还不污染环境,大家捡的积极性也高。”中连川乡黄蒿湾村农民马正乐告诉记者,前几年不知道如何处理废旧地膜,大多就地焚烧或丢弃。如今通过旧膜换新膜,大大降低了耕种成本,也保护了环境。记者在一家废旧地膜回收点看到,一辆辆装满废旧地膜的农用车正排队交售。“仅仅昨天一天,这个收购点就回收了320车、共计150吨废旧农膜,老百姓不仅得到了实惠还保护了环保生态。”金崖镇干部小张正在现场组织群众有序交售。

据了解,2020年榆中县继续进行以旧换新工作,同时还对全县建档立卡户种植予以地膜补贴,采用建档立卡户上交2公斤废旧农膜兑换1公斤新膜的补贴方式。今年下达地膜指标为357.52吨,补贴面积为59586亩,补贴对象为档立卡贫困户。补贴标准为:计划种植总面积在10亩以下的建档立卡户,按照摸底上报面积进行补贴;计划种植总面积在10亩以上的建档立卡户最高补助10亩,每亩按照6公斤地膜进行补贴,全部由财政补贴,农户不收自筹资金。

榆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刘明亮告诉记者:“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我们将继续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回收网络,大力推广废旧地膜残留监测点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捡拾废旧农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除此之外,榆中县还加大废弃农膜源头整治力度,结合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劣质地膜和非标准地膜的查处力度,开展农膜市场联合执法,抓好源头防控、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环节,开展集市宣讲、入户宣讲增强农民群众农业清洁生产意识,切实做到超薄地膜不入区、不进田,确保打赢蓝天净土保卫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杨贵智特约记者俞炫萱

保春耕抓复工

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检查化肥市场

【本报讯】春耕正当时,兰州市肥料行业积极复产保供,为确保农民有肥可用、用上放心肥。3月17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连日来,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兰州化肥市场检查。

在兰州富强微量元素厂,检查组深入了解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情况,对企业生产设备、原材料质量把控、产品质量分险点管控、检验检测能力、产品标识标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向企业宣传了最新化肥生产许可证管理细则,帮助企业查找质量安全隐患,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案,鼓励企业严格按国家标准抓紧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随后,检查组一行来到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帮扶村,对村内农资经营店进行检查,并对经营的化肥进行了抽样送检。向经营户和村民宣传贯彻肥料产品标准及识真辩假知识技巧、新型肥料特性及选用注意事项等,助力经营者“识好肥”、种植户“用好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陈玮

新闻推荐

3月上旬生猪价格略有上涨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3月上旬,兰州市鸡蛋出场价格继续下降,生猪出场价格略有上涨。预计近期生猪出场价格呈...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