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态发展之路上书写青春华章 记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何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建平文/图
参加工作以来,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他先后参与国家国际合作项目1项,农业部农业生态环境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项。他参与开发的项目四次被甘肃省工信委评为“优秀新产品、新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这,就是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农艺师何潇在兰州农业生态发展之路上书写的青春华章。
来到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以后,何潇成为了高原夏菜尾菜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团队的一员。
“在尾菜资源化利用中,无论是饲料化、沼气化、肥料化还是无害化,都离不开微生物作用,这为我所从事的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何潇说。
兰州高原夏菜作为国家规划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的重要基地和我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主要基地之一,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兰州市农民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但其在生产、销售中产生的大量尾菜,因缺乏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已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破解高原夏菜尾菜之困,真正有效发挥蔬菜尾菜潜在应用价值,成为高原夏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
“微生物是大自然生态循环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在物质转化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个体微小,绝大多数肉眼不可见,它又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药品、种植、养殖、环保等各领域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学又是一门需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学科。条件控制得当,微生物可以为我们作出巨大贡献;控制不当,则会造成巨大损失。”何潇说。
平时的工作中,何潇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为掌握实际生产中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条件参数,长期投身一线,无论寒暑,夜以继日,微生物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亲自记录。筛选过默默无闻的细菌,培养过孢子飞舞的真菌,享受过芳香四溢的酿造,忍受过臭气扑鼻的发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为了深入了解兰州市高原夏菜尾菜的时空分布和处理利用现状,何潇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从田间地头到保鲜冷库,从农业合作社到尾菜加工企业,足迹遍布兰州三县五区。期间,还赴临洮、金昌、云南等地积极学习当地尾菜处理的经验和技术。先后参与《蔬菜清洁生产模式探索总结》《高原夏菜清洁生产与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尾菜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榆中、红古等地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当地企业生产泡菜、制备沼气和饲料。
在长期的实践中,何潇认为,目前,兰州市尾菜问题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因流通环节尾菜产生量大、时间集中、极易腐败的特点,给资源化利用带来的诸多困难。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看到堆积如山的尾菜填满沟壑,既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又是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我内心有着极大的触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何潇感慨地说。
为了解决流通环节尾菜处理中的技术问题,何潇又投身到蔬菜流通环节尾菜高效集约化处理利用技术研究中,探索尾菜固液分离及固体、液体资源化利用技术,以期为流通环节尾菜的规模化、产业化处理做好技术支持,为高原夏菜产业绿色、循环发展,为兰州的山青水秀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何潇先后参与《蔬菜清洁生产模式探索总结》、《高原夏菜清洁生产与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尾菜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开展了高原夏菜尾菜饲料化、能源化、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探索“尾菜-饲-肥”种养循环利用模式和“尾菜-沼-肥”能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并在榆中对尾菜发酵沼气工程和尾菜裹膜青贮饲料生产进行指导。
“兰州农业生态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在这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探索之路上,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谈到今后的工作,何潇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文静在农家书屋看书的中学生。新华社记者文静摄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三角城镇高墩营村的农家书...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