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怡村 兰州黄河水车技艺守护者

兰州日报 2019-03-06 03:42 大字

兰州,自古以来就有“丝路山水名城,中国黄河之都”的美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川流不息的黄河水,养育了兰州一方水土,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居民的多样性等,为这座城市积累和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站在黄河岸边,听着两岸熙来攘往的车海人流声,看着滔滔黄河水日夜兼程奔流来,步履匆匆去东海,人们脑海中仿佛再度浮现出黄河水车吱吱呀呀的舀水声,还有那千百年来黄河儿女的欢声笑语……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在金城兰州这座江湖城市的背后,是黄河水车在不断惠泽着流域内的几十万兰州人民,还有那滚滚车轮背后孕育出的独特兰州文化。

“兰州文化就是黄河文化,而黄河水车就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在黄河岸边长大的段怡村对水车有着别人无法想象的情结。隆隆水声,阵阵水雾,道道彩虹是段怡村脑海里抹不去的对于水车的儿时记忆,“满城巍峨的城墙加上水车的隆隆声,那情那景美不胜收”。段怡村,作为兰州黄河水车始祖段续的第二十代子孙,也是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传承人。二○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段怡村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

先祖段续发明水车昔日荒滩变良田

兰州黄河水车最早是由明代段续所创,后经四百年来不断改进而日益完善。水车构造精巧、工艺精湛、雄深粗犷,以河水为动力,以水斗为提水工具,自然天成,夜以继日,悠悠旋转浇灌两岸农田。兰州亦被誉为“水车之都”而蜚声海内外。到1952年仍有252轮水车林立于黄河两岸,蔚为壮观。

段续是兰州人,明朝嘉靖二年的进士,他曾任都察院云南道御史,在湖南河南等地做了几任地方官。嘉靖二十年,段续卸任回到了兰州,看到百姓依然靠天吃饭,生活穷苦,决心为家乡父老做点事。凝神注视这座生养他的城市,这座守着滔滔黄河还喊渴的兰州,段续想起了在南方为官时,曾看到当地农民利用足踏翻车将低处水提到岸上浇田,便萌生了为兰州制造提水工具的想法,并自费试制。段续曾三下江南考察取经,但水车造好后却转不起来。段续在工地岸边涉水视察时,见袍服下摆兜水,行走吃力,忽然灵机一动,在车轮周边装上“刮水板”,增加阻力,水车终于欢快得转了起来。历时十五年,兰州的第一架水车诞生了,后称“祖宗车”。人们奔走相告,纷纷仿造,水车风行一时。农民焚香计时,日夜轮流浇地。从此兰州黄河两岸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使数千年干旱的土地得到了黄河母亲乳汁的滋润。

明代以前,兰州居民生活用水靠五泉山蒙泉、惠泉及红泥沟泉水,用于灌溉的水源很少,有了水车,兰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大雁落脚的十八荒滩变成了绿菜如茵的良田,岸上的旱地变成了瓜果成片的果园。至清末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说起自己的祖先段续,段怡村说,“段续是明朝嘉靖二年的进士,当时他任督察院的御史,段续在湖南等地,还有河南等地做了几任地方官,看到南方的水利这么发达,我们兰州黄河穿城而过,但是老百姓吃水困难,浇不上地种的都是旱地,所以兰州那时候经济非常落后,也没有形成一座城市,就跟乡镇一样,段续在退休以后,他就有这个抱负,就要发明个提水工具,要把水引上来,第一辆水车就是祖宗车,免费给沿黄河的农民教授技艺。人们纷纷仿造,那时兰州水车在当地非常兴盛,一个大水车,像一个18米水车,能灌溉大约300亩地,自从有了水车以后,兰州就变成一个兰州城,半城瓜果园。现在的滨河路,现在的省委,现在的光辉布料市场,过去都是果园,最初兰州城只有几千人,由于有了水,经济和农业发达了,经济发达了以后,兰州现在变成西北政治经济文化重镇,黄河水车功不可没!”

遵循古法兰州黄河水车技艺独一无二

兰州水车作为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建成的水利设施,水车轮幅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将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

清道光年间诗人叶礼曾赋诗: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

兰州黄河大水车依黄河两岸而建,自然跟黄河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黄河流经兰州段黄河谷地时,水流湍急,下切严重,岸高水低的自然形势造就了兰州黄河大水车体型巨大、古朴高昂的地方特点,其形制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4米多,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自水车创制以来,在近五百年的悠悠岁月中,水车“轮转黄河水,吟唱大河风”,它的发展和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水车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聪明的水车匠人还利用水车衍生出许多生产生活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脚踏水车就是其中的一种,它的结构非常精巧,虽然是聪明的木匠根据农民的要求设计制作出来的,但里面却涉及了比较深奥的力学知识,譬如浮力和杠杆原理等。脚踏水车的总长度在5米以上,纯木质结构,连一根铁钉都没有使用。水车的身子相当于一个半封闭的长木盒,两头都有开口,一头吸水、另一头出水。木盒里面是一片片正方形的小木块等距离地连接在一节节的活动木连杆上,木盒两头各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带有木制齿轮的粗轴,活动木连杆上的小木块则恰倒好处地镶嵌于齿轮之间。吸水那头的粗轴是被封在水车内部的,而出水这头的粗轴是横穿水车头部的,两侧各穿出的长度也就是100多公分,在这穿出头部的粗轴上均匀地镶进了一排排、一圈圈的脚踏板。如果粗轴旋转,那么水车中的那些小木块就十分连贯地跟着转动起来了,把吸水那头放在河里或是塘中,水流就会随着木块的转动而源源不断地输送上来。

水挂子是一种常见的提灌工具,由水斗链、木齿轮构成,依靠推齿轮带动水斗链,通过人力推动水车,将水提起,倾入水渠,灌溉农田。石臼是舂米的器具,把谷物放到石臼里捣去皮壳,此石臼由水车车轮带动石臼上下活动自行舂米。水磨则是由引水道、叶轮、磨轴、磨盘、磨具等部分组成,它以水为动力,带动叶轮旋转,叶轮之上安装石磨,用来磨制面粉。

在这一项项伟大发明的背后,承载的是兰州人民在逐水而居的历史进程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重大成果,更是祖先们凝聚智慧传承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黄河水车第20代传人段怡村的水车情节

段怡村作为段续的第20代传人,他的身上肩负着把兰州水车发扬光大的使命,记者在位于榆中县金崖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黄河水车制作展示园见到了他,一进工作室便看到了摆放在地上大大小小的水车工艺品,逾古稀之年的段怡村精神矍铄,双眼有神。他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兰州黄河大水车就陆续被拆除了,所以60岁以下的兰州人几乎没有见过真正的兰州水车”。段怡村回忆说,他小时候的家就在黄河边,一出门就能看到二十多架水车。“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胆子小的人是不敢站在水车下的,因为那强烈的气势和巨大的声音,会让人由心底产生一种敬畏之感。但是我从小就喜欢听水车的隆隆水声,喜欢看水车转起来水花飞溅形成的水雾,水雾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落下的水雾如细雨般绵密地笼罩在自己的脸上,让人心旷神怡……”那是段怡村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

在上世纪50年代,黄河边安装了大批抽水机,“落后”的水车成了过时的灌溉工具,短短几年间,屹立在黄河兰州段的250多轮水车被拆除了,据段怡村透露,他的爷爷当年是水车“做头”(技艺高超并组织制造水车的人),在世时一直在制作和维修水车。解放后黄河边未增加一轮水车,到段怡村的父亲这一代,“做头”的职业断了。曾经的水车之城完全找不到水车的踪迹。面对这一情形,段怡村心头非常焦虑,带着沉重而神圣的使命感,段怡村萌生了恢复水车制作工艺的念头。

在普通人眼里,也许水车的制造似乎并不困难,经过了多年的资料搜集,段怡村也感到胸有成竹,上世纪90年代,段怡村退休后,开始建造第一架水车,听说段家后人要重建水车,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到了段怡村的身上。“黄河水车不是简单地做一个木头轮子就叫黄河水车,十八米的轮子要三十二根大辅条,就相当于三十二棵大树,要把三十二棵大树栽到一个木头轴上,然后还要把它扶立起来,还要让它灵活牢固地转动,谈何容易?”

段怡村在其祖父留下的有限的资料基础上,一直在搜集、挖掘整理,并多次实地查勘,这样一坚持就是数十年,他不但掌握了一整套古水车设计制造诀窍,而且拥有全市唯一的古兰州黄河水车图纸资料和全市唯一的观赏水车专利权。

在段怡村成功恢复了黄河水车的构造以后,他才体会到先人段续的艰辛,段怡村更加坚定了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他把全家人都动员了起来。“我要把老祖宗的文化遗产给年轻人传承下去,我现在带了两个徒弟,同时也教授儿子、女儿,儿子现在能够实地制作了,大水车、小水车他都参与制作。女儿因为是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拥有大量的计算设计功底,我现在主要教她水车设计”,段怡村说。

提起水车的制造技艺,段怡村说,“兰州水车有着自己的特色,经过500年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不断完善修改,兰州水车的制造技艺已尽善尽美,而且每个零部件的外形构造也达到了极致。水车的制作材料基本上都是黄河边生长的榆树、柳树、槐树等,外形设计精巧美观,极具结构学的匀称美,力学的平衡美。整个水车除轴端钢圈外,不用一根铁钉,水车制作遵循古老技艺,尺寸大一分嫌胖,小一分嫌廋,一切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现在的段怡村不仅能制作兰州黄河大水车,还能制作小水车,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他制作的水车北到内蒙古,东到济南,西到酒泉,南到海南岛,遍布了祖国大地,有点遗憾就是他制作的水车虽然结实耐用,但目前都以景观为主,并没有起到实际利用的作用。

守护水车文化就是守护黄河文化

曾几何时,兰州市沿黄河两岸的200多架巨大的水车哗哗地在河边转动时,气象何等雄伟。可以想见,历史上这里的一片片夹河滩涂和黄河两岸的大片沃野上,必然是一番草长莺飞、“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的迷人景象。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黄河水车失去了它应有的社会生产功能,却以更加绰约的风姿,进入了人们欣赏美的视野。

2005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自2005年建成开园以来,园内12轮水车日夜流转,记录了岁月的流逝和城市的变迁。

在2006年5月20日,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6岁的段怡村,作为兰州黄河水车始祖段续的第20代子孙,也是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传承人。

“兰州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段怡村说道。

同时,段怡村也对兰州黄河水车的未来感到忧虑,他说:“水车的制作必须遵循古法,但用料讲究,兰州大水车比一般水车要多一百多个零件,花费的功夫多,成本比普通水车高,费时费力,没什么收益,虽然我的儿子和十几个徒弟都掌握了做水车的技艺,可是之后的传承仍存在问题,这两年来有很多假冒伪劣的水车充斥市场,把真正的非遗水车挤出市场之外,和别人低廉的成本比起来,我们段氏水车要传承和发展就要面对很多问题。”

“不能只把能转的木头轮当作水车,如果质次价低的水车受到市场青睐,那么这项好不容易找回的技艺又将面临失传,水车是件不易保存的非遗遗产,质量最好的也不会撑过50年,所以,将制作大水车的技艺流传下来是当务之急,目前来说,我能做到的就是让我的徒弟和孩子都掌握制作兰州大水车的技艺,但是至于之后传承的效果,还要根据市场的反馈和非遗保护的继续努力,我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兰州水车贡献自己的力量。兰州水车是拥有500年历史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不要断在我们的手里。”

现如今,在兰州市的百里黄河风情线上,黄河水车依旧是最著名的景观,每到夏季,水车博览园中黄河奔腾,12轮巨型兰州水车顺黄河一字排开,车轮旋转,渠水蜿蜒,再次奏响黄河水车“吱吱嘎嘎”的“岁月之歌”,人们很难想象它们与现在的城市形象之间有什么关系,但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它们缔造了一个城市的昨天、今天、还有未来。□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雪岚李丹刘宝丽

新闻推荐

兰州市治欠保支等工作得到省调研组肯定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万山特约记者水源)3月5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兰州市治欠保支等工作得到了省解决企业拖欠工...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