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文化沃土…… 韩松落:我的根系一直都在兰州

兰州晚报 2018-12-29 01:36 大字

韩松落画像韩松落 1970年生,毕业于师范院校,曾在交通系统工作。1997年开始散文及小说写作,著有《为了报仇看电影》系列、《老灵魂》、《我们的她们》、《怒河春醒》、《格莱美的欢呼》等作品十四种。另有音乐作品集EP《时光机》、专辑《靠记忆过冬的鸟》发行。华语优质电影大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迷影精神赏、足荣村方言电影节评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腾

新年寄语

希望在来年能把小说写出来。这是一本幻想类型的小说,故事发生在现代的某个北方城市。目前已经签了出版社,希望能早日与读者见面。韩松落

认识韩松落的人,都把他称作“老兰州”。的确,在兰州生活了三十多年,他早已成了地道的兰州人。上世纪80年代移居兰州,在兰州求学、工作、写作,21岁时拿到了兰州的第一张身份证。用他的话来说,他的根系在兰州,即使有一天离开,也要在其他地方再创造一个“兰州”。

关于成长

兰州给了我绵长的滋养

“我姥姥、姥爷上溯几代人都是兰州人,他们1956年从兰州迁到新疆,在新疆生活了近三十年,1984年才从新疆回到兰州。”韩松落10岁以前在新疆度过,10岁以后一直在兰州生活,别人问他是哪里人时,他总说“一半新疆人,一半兰州人”,但在他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根系一直都在兰州。

刚到兰州的那些年,韩松落随家人一直辗转在榆中和兰州城区之间生活,因为母亲在榆中上班,所以他的中学时代也在榆中度过。“当时跟随家人来兰州,同学、朋友都在新疆,刚到这边很不习惯,生活也比较沉闷,幸运的是我能经常到城区看姥爷,逛逛这里繁华的街市。”一直在榆中老家和兰州城区之间来来去去,韩松落其实更向往兰州城市的生活。彼时的兰州对他这个小镇青年来说,有那么多的书店、影像店,想看电影也很方便。他还记得,1992年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时,《沉默的羔羊》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获最佳影片奖的恐怖片,当时兰州就有得放,“路过广场东口的‘科学宫’,里面就在放这部片子。那时就想,要是一直住在兰州的话该多好。”

1996年9月的某天,韩松落如愿以偿地领到了落户兰州后的第一张身份证,正式成为了一名有兰州户口的“兰州人”。那一年,他21岁,大学刚毕业。在他的眼里,生活在兰州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书和电影看,可以接触更多的音乐,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种文艺爱好在韩松落的青少年时代萌芽,在大学时代成为了他的“标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兰州的大学生活是他人生的“黄金时代”,对他的性格也是一种绵长的滋养。“刚入学就被选为学生代表发言,刚走下讲台,系主任就说学校广播站招人问我愿不愿意去,随后我就去了广播站当播音员,并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韩松落说,大学生活把他从过去那种自卑、懦弱的性格中拯救出来,慢慢变得自信起来,慢慢意识到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也才有了他的写作生涯。

关于写作:

兰州能让人创作出许多有异质性的东西

进入大学以后,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中文系的专业学习,为韩松落打开了文学的大门。学校读书馆对他来说就像一个宝库,几乎天天泡在里面看各种各样的书。“我读书效率很高,同时读四五本书,每天读50-100页,一周能读五本书以上的书。”大学生活开阔了韩松落的眼界,和同学的交流中表达能力也变强了,遂开始大量的写东西,开始投稿。

“我的第一篇稿子发在《兰州晚报》上,是一篇影评,评关锦鹏导演的《红玫瑰白玫瑰》。”韩松落说,那时候投稿只能写信,也没有认识的编辑,稿子很难被采用,他就借助校园广播站播音员的的身份,开始在广播里播自己写的文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养路工,比较辛苦比较闷,突然之间写的东西没有了发表的渠道,于是就重新有了往外投稿的欲望。”韩松落正式开始往外投稿的稿件还是写给《兰州晚报》。那是1997年。“当时观察了《兰州晚报》很久,发现它每周三有一个副刊版面很有意思,上面有很多读书、观影的文章,还有很多和流行文化有关的资讯,很对我的口味。我就把稿子寄给了该版编辑颜峻,他果然接受了,发在报纸上。”从此,韩松落的写作生涯正式开始。

1998年,兰州开始普及网络。韩松落开始在网络论坛上发作品,并于2000年在北大新青年网站注册ID,正式开始网络写作。“到现在还是很怀念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兰州的气氛,以后再也没有过。那时候文艺青年在茁壮成长,大家都聚集在兰州,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演出。一到周末,滚石等几个酒吧都有兰州乐队的演出,像一场盛宴。”韩松落认为,兰州在文艺的质地上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这个移民城市没有那么多的成见,不管是创作者还是文艺群众都特别宽容,能够创作出许多带有异质色彩的东西,而文艺就是需要有这种独特性的东西。

韩松落写过很多关于兰州的文章,黄河、牛肉面、滨河路、黄河上的桥、兰州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身边的人和事……但是在所有写兰州的文章里,《兰州,最后一曲蓝调》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这篇写得很过瘾,用两个人的故事,把兰州那几年的年轻人的状态写出来了。”这篇三万多字的散文,最后收录在他2017年出版的《我口袋里的星辰如砂砾》一书中。

关于生活:

身在外地,常会思念兰州

经常有人问韩松落,为什么留在兰州?为什么不离开兰州?什么时候离开兰州?

其实,在2006年,他曾离开过兰州一段时间,在一个海滨城市生活了三年,之后又回来了。“兰州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但秦皇岛是一个很荒凉的地方,尤其是旅游季节一过,下午四五点街上就很难找到人,待在那很恐慌,所以常常会思念兰州。”正是觉得离不开兰州的滋养,这名青年走了又回来。

“在什么地方对我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强烈,总觉得是在兰州,但又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地方,又像是在兰州。”他说,“兰州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存在,我的成长基本都在兰州完成,在兰州读书、工作、写作,我所有的生命印记在兰州,吸取的营养在兰州,交到的朋友在兰州,写的东西、所有的话语都和兰州有关系。”

但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永远需要一些切切实实的新刺激、新冲击和新材料,这些东西只能在别处。韩松落也承认,为了创作,将来可能会再度离开兰州。

“如果有一天离开兰州,最想念的会是什么?”

——“最想念的是兰州的朋友们吧。”

——“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有很多很多朋友,一起经营过很多的往事,留来了很多的记忆。有一天如果离开,最好是能把他们打包带走。也许我们在新的地方又会相聚,在新的地方又会创造一个小型的‘兰州’。”

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谭安丽/文配图由韩松落本人提供

新闻推荐

节前检查 多部门联合检查市场计量器具和餐饮市场食品安全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陈玮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凌)12月27日,质监、工商、商务等部门联合对兰州市部分早市、农...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