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长大了”

兰州晚报 2018-10-30 02:12 大字

雁滩崛起一座城兰州新区风景如画

■编者按

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

40年沧桑巨变,40年风云激荡。

今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40年的壮丽旅程,途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在逐梦之旅中留下了铿锵回响;定格的每一刻,都已成为历史长河中最动人的恢弘画卷。生逢伟大时代,每个人的成长与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都相伴相生,每一个梦想的实现与改革探索也从来都是相携相随。

潮涌陇上,波澜壮阔。奋发金城,闪耀荣光。

40年,我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完全绑定在一起,共同经历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成长革命。从发展方式到思维方式,我们的城市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搏浪前行,与整个国家同步更新着自己的认知。生发于这片热土的发展成就和生动实践,已经为城市历史写下了壮丽篇章。

40年,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全国到甘肃,从兰州到区县,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到一个街区,小到一条巷子,在旧貌与新颜的不断更替中,兰州的城市高度、广度、深度、速度,也在不断的刷新。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发展印迹,有力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回首往昔,兰州经历的那些难忘的突破、震撼的变迁,已经沉淀为整个时代的城市典藏。今年6月21日起,本报隆重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第一篇章“1978-2018/我之40年”。报道以衣、食、住、行、乐等五大主题为架构,通过40年来市民生活轨迹的变化,透析了整个宏大时代下的城市崛起之路。“我之40年”系列报道刊发后,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共鸣。

从今天起,本报隆重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第二篇章“1978-2018/城之40年”。请跟随本报记者,“重返”那些标志性时刻,倾听亲历者的讲叙,再次体会一个城市的脉动与荣光。

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改革开放,前路正长。杨恽

规划篇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经济起飞与大量人口涌入的双重动力加持下,中国每一座城市在空间布局上都经历了全新重塑,在规划范围上也进行了大踏步的拓展。在时代大潮中,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也从最开始的沿河而居带状发展,蝶变至现在的“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从“一版规划”提出的“到1972年末用地规模达到126.7平方公里”,再到“四版规划”提出的“至2020年末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250平方公里”,兰州的城市版图开始了高速扩张。与此同时,城市整体布局更趋科学,规划精度也不断提升。城市的经济功能、生活空间、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宜居宜业指数要素,开始体现在大的格局中,整个城市新貌焕然一新。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兰州长大了,长漂亮了。兰州晚报记者赵文瑞/文首席记者马军/图

经济“发展之变”突破“两山夹一河”的空间瓶颈

黄河穿城而过,读起来是无尽诗意,但在现实中却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立足之地捉襟见肘,“两山夹一河,从哪寻出路”?多少年来,兰州人一直遭遇这样的空间之问,缺地,成了兰州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集聚性产业区,这些园区的出现,给了兰州极大的启示。1991年,兰州高新区成为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从此,“区”的概念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一区五园”(雁滩园区、榆中园区、七里河园区、九州园区、和平园区)的空间布局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地理界限,将原本属于城市“冷门地带”的九州、和平、榆中部分区域变成了“开发热土”。如今,兰州这些当年的“冷门地带”已经有了冷链物流、3D打印、商业地产、旅游山庄等行业领域内的标志性企业。

高新区成功建立之后,兰州在“园区”方面开始持续发力,通过科学的规划不断扩展着城市“版图”。

1993年,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并于2002年获批为甘肃省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沉睡多年的秦王川盆地重新被唤醒,戴着“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光环登上历史舞台。兰州新区以1700多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备受各方瞩目,又因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而自带“枢纽光环”。兰州新区规划设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空港物流园区、临空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区、循环产业园区、生态休闲区等十个园区,据资料记载,仅生态休闲区就占地50平方公里。

居民“迁徙之变”城镇化进程升级人居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40年,是见证了城市长大、人群迁徙的40年。来自甘肃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兰州市的常住人口达到372.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2.1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81.02%。

住,是每个人在城市中最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这40年,兰州城市人口居住版图扩张,极大地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黄河北的庙滩子旧城改造蝶变出元森北新时代,高新区定远镇有了大名城的入驻发展出东部科技新城,皋兰携手保利、万科等知名房企迅速为安宁找到了“后花园”,碧桂园建桥修路撑起了城关青白石的另一片繁华,景宜家园等保障房项目拔地而起有效带动了兰州西出口的城市升级……

兰州市第四版规划里提到,在住房建设规划方面,到2020年规划居住用地7217.9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87%,人均居住用地26.25平方米,中心城区划分为九个居住片区。

生态“绿肺之变”到2020年兰州人均10平方米绿地

“1976年,我从农村到城市,通过招工进入了兰州的一家国营大企业,那年我18岁,第一次逛小西湖公园的时候,特意照了一张相片。到了上世纪90年代,节假日能逛的公园也就是五泉山、白塔山、小西湖等不多的几个,大家选择很少。那时候啊,兰州植物园还只是安宁的一块苗圃,仁寿山就在桃花会的时候最热闹,平日里仍是农家的果园,还算不上公园。现在,比起那时可真是好太多了,我家出门向北是植物园,向西是仁寿山公园、向南是银滩湿地公园,向东还有南北滨河路的河边公园,真是处处是公园。”人居环境多年来的变化让赵先生感叹不已。

城市在长大,呼吸的“绿肺”不能小。根据兰州市第四版规划,到2020年,城市规划绿地将达到4044.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1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规划中,还将建设形成“三带、五廊、多轴、多园”的网络化绿地系统。

市域“双城之变”逐步形成双城五带多片区

在兰州新区一建设部门负责工程管理的李想,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自从来了这,就进入了‘双城时代’,周一到周五在新区上班,住单身公寓吃单位食堂,周末才能回七里河的家。我外地的朋友都觉得夸张,‘在兰州上班,竟然这么久回不了兰州的家!’,兰州现在有多大,听听我的故事就猜到了。”李想大笑着说。

兰州市四版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双城五带多片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双城”即“主城”兰州中心城区和“副城”兰州新区。“五带”即五条市域城镇发展带,包括“兰州中心城区-榆中-定西东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皋兰-白银黄河”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永登西北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红古-西宁西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临洮南向”城镇发展带。“多片区”即城镇发展带上的主要城镇,包括榆中县城-夏官营镇、红古城区、永登县城和皋兰县城四个县(区)域中心城镇。

规划“蓝图之变”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

走进黄河岸边的兰州市规划展览馆二楼展厅,若你仔细浏览,会发现一幅珍贵的手绘版规划图——1954年10月,由“规划大师”任震英带领的兰州市建设委员会,绘制的第一版《兰州市总体规划图》。这版规划,设想了兰州市1954-1972年这18年“青春岁月”的蓝图,提出了“功能分区”、“带状组团”、“跨越发展”等因地制宜的新潮理念,而这种跨越达30公里的大尺度带状组团式格局,也为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定下了基调。1956年,这版规划甚至在莫斯科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展出。

1978年,“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二版规划《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78-2000)》接住了一版规划的接力棒,确定兰州的城市性质为“西北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等,这版规划也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第一个被批准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兰州迎来了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在此背景下编制的三版规划《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提出,兰州市域城镇布局和经济发展带主要沿交通干线和河谷川地分五条轴线展开,力求市域拓展,明确榆中县和平镇、永登县中川镇、西固区东川-河口地区、红古区海石湾地区作为兰州市2010年以后的主要发展空间。

到了四版规划《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城市性质中加入了“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的概念,形成了“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的空间结构。“一河两岸”即依托黄河形成城市主要的景观、人文、活动轴线,“三心”即城关中心区、七里河-安宁中心区和西固中心区,“七组团”即盐场-九州组团、和平组团、定连组团、金来组团、彭家坪组团、河口南组团、沙九组团。

新闻推荐

榆中县观摩中庄窠村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工作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昕)近日,榆中县中连川乡各帮扶单位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及各村委会干部,观摩兰...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