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坡村热心肠的“赤脚大夫”
周廷海
以前的榆中新营镇红土坡村不是现在家家有小车,想何时出门就能出的了门。即便谁家遇到病头灾难的紧事急事要去县城,只能是翻山越岭靠一双脚片子担架抬上病人出门。完全是一个交通不便、落后封闭的乡村。特别是那些年农村缺医少药缺大夫,于是那些年作为红土坡村的“赤脚大夫”赵祥耀在方圆十几里村民心目中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赵祥耀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红土坡村的一个贫困农家,小时候没有上过学堂。但那时幼小充满好奇的他,依然很向往读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红土坡大队办起扫盲识字班,他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就来到识字班学字儿。由于他学习刻苦,很快就能读书看报,成为红土坡村民心目中的“文化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大搞合作医疗,因地制宜培养推广“赤脚医生”。赵祥耀因为能读书看报被选派到大队医疗站抓药。由于他勤奋好学,一边抓药一边就学习中医知识,很快就掌握一般病诊断和用药,成为一名能开处方的赤脚医生。
记得在七十年代,村里罗姓回民孩子因突发急性阑尾炎,赵祥耀得知后,急忙背上药箱前去急救,并嘱咐去医院做手术,当孩子转危为安后,孩子父亲感激地说:“多亏了赵大夫,不然我们就耽搁孩子了。”
赵祥耀成为一名大夫后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在治病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他身上闪光的就是谨慎谦虚,不辞劳苦急人所急,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红土坡方圆十里他是“没有架子,一喊就动弹,有一副热心肠”的好大夫!谁家有病人深更半夜去敲门,他就背上药箱出诊。近则一二里路,远则十几里,全靠双脚。但他习以为常,从不厌烦。处处为病人着想,为家属着想,从不让上门的患者家属为难。特别是那很廉价的药费至今让村里老小感念不已!
十几年前,红土坡村农民种植单一,收入很低。家家老小头疼感冒吃了药付不起药费的人比比皆是,来看病的人看好病药费就欠着到年底才能给他,甚至有的人家三四年也没能力给。但他从不因为没有药费而拒诊或是怠慢病人。他的朴素善良和精湛的医术在村里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父母多次说我小时候得了天花“死”了,他们要把我抱到毛湾里埋掉。但赵祥耀却阻拦说:“不要急!先放在炕垴里喝茶等着再看一会缓过来不。”他们喝了一顿茶看见我又活过来了,于是就又打针抢救,我又活了过来。十五年前,我的孩子出生,三天后就哭着不睡觉。我上门找他,那时候他已经快七十岁而且身体不好又没有车。他就拄上拐棍走了好长时间来我家,仔细看后打针剂治好了孩子啼哭的病。赵大夫在村里行医,能不输液就不输液,他常常说:“我们农民挣钱不容易,输液花钱也对身体不好。”
现在村里家家有车了,村里的医疗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只要谁家孩子大人有个头疼感冒,去新营镇医院也好,去县城医院也便利,不像以前那样熬焦。但村民心里亮堂,在赵祥耀那里一个感冒几元钱就能治好,一般较重一点的病百十元就能治好。
赵祥耀还是红土坡村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村里的长寿老人。现在,八十多岁的他再也无法给村民抓脉开处方,但红土坡村里老老小小没有人忘记他。逢年过节,村民们纷纷前往看望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这份发自内心的祝福,就如一缕清新的风,吹拂着红土坡村。
新闻推荐
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景泰蓝掐丝艺术展示兰州晚报讯(记者赵文瑞/文首席记者马军/图)9月6日,第八届兰州文化旅游博览会在...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