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贫不恋贫我脱贫我退出 榆中县夏官营17户贫困户主动申请“退贫”

兰州日报 2018-06-28 02:16 大字

【本报讯】随着脱贫攻坚之弦越来越紧,贫困村每天都发生着新鲜事儿。这不,过去以当上“贫困户”为荣,如今却主动申请退出贫困系统。近日,榆中县夏官营镇郝家湾村、彭家湾村的17户贫困户集体向村委会提交了脱贫申请书,此举在当地已一石激起千层浪。17户贫困户不当“贫困户”的志气为当前榆中县的脱贫攻坚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精气神。

把机会和资源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6月21日,郝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哈文宝从抽屉里取出一沓资料,只见大小不一的纸张上面,虽字迹不太好,但却十分清晰。“我叫王文联,郝家湾社村民,家里有4口人。通过政府扶持,我在村里的黑枸杞公司打工,每月有收入3000元;儿子在外做厨师,每月有固定收入5000元,现生活很好,申请退出贫困系统,请批准。”落款人是王文联,上面摁着鲜红手印。这是一封很普通的信件,写信人王文联是该村郝家湾社村民,现在是该村一家生产黑枸杞的公司当产业工人。

前几年,王文联因为一场车祸花去十万余元,而且两个孩子又正在读书,全家生产生活陷入困境。正在他一愁莫展时,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给他带来希望,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政府联系为王文联在当地的黑枸杞公司务工,每月收入3000元,其儿子也通过专业厨师技能培训在一家餐饮企业工作,每月收入5000余元。同时,夏官营镇政府还通过异地搬迁,为王文联家在夏官营镇异地搬迁安置点上分到了一套79平米的楼房,在政府的帮扶和自身努力下,王文联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渐渐摆脱贫困的王文联今年5月主动退出贫困户申请书,把机会和资源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以前生活困难,成为建档卢卡户,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不但住上了楼房,打工的收入也不错,日子完全过得去,政府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我们再不自己努力,还充当贫困户让人笑话呢。”同样递交了脱贫申请,通过和妻子两人在贡井林场打工的郝彦虎,预计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另外,郝彦虎也分到了位于夏官营异地搬迁安置点上的一套94平方的楼房,最近,郝彦虎和妻子正忙着装修新家,很快,她们就能够乔迁新居了。

给贫困户“金子”不如教会“点金术”

扶贫先扶志。既重“输血”又重“造血”。在脱贫攻坚中,夏官营镇始终致力于将“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来抓,给贫困户“金子”还不如教会“点金术”,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挥好贫困户脱贫主体作用。通过发展因地制宜的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扶知识、扶技术,帮扶干部入户走访帮助贫困户谋发展、做规划、扶思路,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苗木种植、在就近的种植企业和贡井林场务工等形式,让他们有了致富门路。同时,针对郝家湾村、彭家湾村自然条件艰苦的现状,除了之前异地搬迁安置户外,今年夏官营镇对两村63户群众进行了整体异地搬迁安置,这样两村基本实现整村搬迁。

“生活有了保障,还需要转变思想。帮扶单位经常在村上以聊天的方式‘讲课\’,让老百姓转变思想,我们还通过‘三会一课\’、党员大会宣传政策先转变党员的思想,由他们带头使村里人转变思想,还有就是通过十大民风行动、宣讲家风家训、开办爱心超市这些方式让大家从彻底改变思想”夏官营镇党委副书记代贵才说。

80岁的郝育广和65岁的王中先都搬进了新房子,两位老人说他们都是自愿退出贫困户的。“政府做的这么好了,我们再不能依靠他们了”。

如今,在夏官营镇仅有的郝家湾村、彭家湾村两个贫困村中,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维联、郝彦虎、郝育广和王中先这样不羡慕贫困、不贪恋贫困的新型农民,他们主动向村委会提交退出贫困户申请的自主脱贫先进典型,脱贫准确度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兰州日报首席记者杨贵智特约记者季桂珍康敏文/图

◆记者感言

“贫困户这个‘名誉\’不好听!”

榆中县今年要与全市一道完成脱贫摘帽的艰巨任务,这是榆中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庄严的承诺。在这一“承诺”中,所有的“贫困户”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主体责任。“贫困户这个‘名誉\’不好听!”郝彦虎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个伟大时代农民的心里话!向郝彦虎一样向村委会得出退出申请的17户农民内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哪就是:觉得还是自己赚钱自己花心里踏实,等靠要不是光荣的事!的确,尽管现在扶贫力度越来越大,但个别群众的“志”和“智”还没有真正扶起来,“等靠要”思想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甚至一些地方还存在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榆中县17户贫困户不当“贫困户”的志气为当前榆中县的脱贫攻坚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精气神,为广大贫困村、贫困农民引来了徐徐清风,更为当前扶“志”做出了表率。

目前从郝家湾村、彭家湾村17户贫困户的想法和做法来看,农民正在从“享受国家补贴”转变成“我要脱贫摘帽”,这为激发广大贫困农民自身内在动力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我们也期望着广大贫困农民都产生一种“贫困户这个‘名誉\’不好听!”的观念,都能发扬一种“自己赚钱自己花心里踏实,等靠要不是光荣的事!”的精神。

新闻推荐

艾草搭起“致富桥”

本报记者洪文泉白永萍近日,记者来到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看到村民们正在地里劳作,梯田被开垦整理一新,田间...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