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 今日“靠山”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5-23 01:07 大字

本报记者蒋文艳

过去的榆中北山,是种啥啥不长,让人头疼的荒山,现如今却成了农民致富的“大靠山”。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转、产业致富,身处北山深处的农民真正走上了致富的快速通道。

靠山吃出新“吃”法

5月上旬的一场大雨,让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村主任马武同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几天就要往地里下草药苗,如果再不下雨,草药苗成活率肯定不高。”站在黄蒿湾村万亩高原艾草基地产业园梯田地里,马武同指着大片梯田告诉记者。

这里的大片梯田,以前基本上是荒坡,大多数村民靠种玉米、小麦维持生计,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

“可以说,之前这里是无主导产业、无致富项目、无集体经济的‘三无\’村,更是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杨贵智毫不避讳地说。

去年,通过土地确权、高标准梯田建设后,黄蒿湾村实现了耕地梯田化,共有梯田15919亩。

从去年8月起开始筹建的黄蒿湾万亩梯田中药材产业园,今年第一批3000多亩已完成土地流转,按照整体构想,未来两年将全面完成万亩土地流转,把黄蒿湾打造成榆中北山第一个以产业园为依托的基地村。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黄蒿湾村农民将彻底告别传统的农耕模式,在自己的土地上一边当“地主”,一边当“长工”。

今年56岁的村民马得定很少走出北山,“以前靠天吃饭,遇上干旱年份家里揭不开锅是常有的事。最近几年还好些,附近开了家药材公司,农闲时就到药材公司打临时工贴补家用。现在能在自家地里打工挣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建第一笔“小金库”

“以前种啥啥不长的荒山,如今实现梯田化后成功吸引甘肃百草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和甘肃众友药业有限公司前来投资。”马武同高兴地说。

甘肃百草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通过对黄蒿湾村新修梯田土壤进行测土配方和市场调研后,确定种植高原艾草。

根据黄蒿湾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规划,在梆梆沟、黄蒿湾、占泉湾、解放社、偏头沟社成立五个“产区”(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完成产区注册。种植过程中,甘肃百草实行“两免一补”(免费技术服务、免费田间管理,建档立卡户种植免费补偿),产出后由产业园高于市场价3~5%收购。

“我们家60 亩地全部入股了,我还要在园区打工呢。”马得定说,每亩地50元土地流转费,园区打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也有收入,到年底家里肯定能有存款。

在村里帮扶队的支持下,村民马文同去年 5 月份开始养猪,到今年元月份,二十多头猪全部出栏,收入超过 16000 元。马文同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年肯定要比去年好,随着艾草产业园的开工,通过土地入股、门口打工,今年我家不仅能脱贫,还能致富呢。”

“现在黄蒿湾村228户人家全部纳入产业园,实现了户户有产业、户户有分红收入、户户有劳务收入。”马武同介绍,今年村上还成立了5个百草合作社和一个劳务服务公司。

“随着合作社和服务公司的成立,村里有了第一笔5万元的集体资金。村集体有了收入,可干的事情就多了。”马武同已开始盘算着修路、安装太阳能路灯、自来水入户、搞美丽乡村建设……

村干部“忙”起来了

曾经冷冷清清的村委会,如今成了黄蒿湾村最热闹的地方,村民、村干部、驻村帮扶队成员每天早晨聚集在这里,讨论如何让贫困户尽早通过土地流转、产业扶持、劳务输转脱贫摘帽。

村委会还有一间休息室 ,专门留给离家远的村民忙完农活后休息、喝茶,顺便交流各自心得。

“每天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我恨不得有个分身术。”马武同说,以前开会时村干部们能见个面,平时都在自家地里忙农活。现在不同了,有时候甚至晚上要住在村委会加班才能忙完一天的事。

“尽管忙得筋疲力尽,但看到村庄周围山青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所有的辛苦都觉得值了。”马武同憨笑着对记者说。

近年来,榆中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以南北山区两大贫困带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紧盯“六个精准”聚焦发力,着力打造“智力、电商、光伏、旅游、生态”五大县域扶贫品牌,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同时,根据资源禀赋、特色产业、资产状况和乡村发展现状,榆中县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通过互助资金、光伏发电、入股分红等发展方式,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逐步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马武同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荒山成了我们的‘大靠山\’,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转、产业致富,将彻底改变黄蒿湾村的命运,今年我们村不仅能脱贫,在致富的路上还将走在其它村的前头。”

新闻推荐

兰州警方公布举报电话

西部商报讯记者都一鸣为坚决有力地防范打击涉黄涉赌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涉黄涉赌违法犯罪活动的“零容忍”,形成严查、...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