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电影《雪葬》中的集体情感

甘肃日报 2018-05-15 03:36 大字

吕戈

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极不平凡的社会变革饱含时代情感。而作为集体情感的另一种记录与升华,以电影艺术直观地展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小制作、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反映个体经历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态度锤炼作品,本身就凝聚了对改革开放首创与实践精神的肯定。

电影《雪葬》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由一个以本土青年人为主力的团队,在有限的预算下承担重任。影片取景自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青城古镇等地,历时一年多筹备,以农民企业家赵天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史为主线,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创业图景,同时也揭露了经济发展中的腐败现象,通过深刻反思,力图书写个人与社会在发展浪潮中的质朴情怀。

《雪葬》及其同名长篇小说由作家范文创作。通过影片可以看出一事一景均浸透着亲历改革的感性记忆。从村民至各级官员的人物百态,通过积累与呼应的整体安排,在宏观上以开放的叙事触发不同维度的思考。影片很好地展现出市场经济给农村带来的新鲜感和活跃气息,对改革初期的一些现象,如包产到户的利益碰撞等,也直接加以表现,人物对话和动作的细致拿捏对于全景式地还原复杂历史脉络功不可没。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没有农民赵天佑、李县长等几个人物的细节支撑,是做不到如此真实、有代表性的。与大片式的“包袱编排”不同的是,赵天佑参军未果、入赘柳沟河创业以及后来遭遇骗局等事件虽是偶然所致,却组成了完整的内在逻辑。影片避开传记、创业、反腐等类型片的编排规律,创造性地将重点放在大家好心办了坏事的再现上,这种独特的视角就使得结局蒙上了一层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悲壮色彩,从而在平淡之中直击人心。

当下,要讲好“大情怀”的中国故事,回到故事本身才是更好的切入点。《雪葬》呈现多元开放的叙事思维,传统道德良知与利益的矛盾、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的冲突、长远发展与急功近利的博弈、谅解与自我救赎的反思等多个方面交织,使得本片在表达上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长篇小说改编电影剧本天然的不足。电影不得不舍弃了原著很多的铺垫,虽然力度有所减弱,但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反思空间。

影片中熟悉的西北方言、生活味道,大大丰富了时代细节。镜头中被群山无限压缩的人的形态,从讲故事回到历史的视角,视觉语言的冲击是强烈而丰富的。影片场景设计、调度上力求还原真实,在赵天佑组织村民分田到户一场戏中,群像表演错落有致,语言和剪辑风格明快热情,是对改革春风的歌颂。为了表现好人物性格发展,创作者对赵天佑的婚礼和李县长的反思这两场戏进行了精确的设计,强烈的光线,一暖一冷,通过对比很好地增强了观众的感受。这种视觉表达超越了一般的美学意义,为故事做了铺垫和升华,形成了对命运悲剧的诗意感应。而作为影片主题,结尾安排了一位放羊老人在大雪中与李县长进行了一番灵魂追问式的对话,言到之处引出一段悲凉的秦腔,让人不禁落泪。尽管剧情是开放的,观众仍能体察到一种长久的思考,回荡在片尾音乐中的,是正直、善良的本性流露和知错能改的痛彻之心。

透过这部集中体现“小大正”原则的电影,我们看到了兰州浩发影视等一批本土影视制作机构不畏艰难、执著艺术初心的追求,也看到了甘肃省影视发展的动力。近年来,甘肃省陆续推出了《甘南情歌》《耳蜗》《大会师》《面向群众》《陇原英雄传》等一批接地气的主旋律作品。我们乘着影视事业良好发展的春风前行,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饱含人民情怀,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以个体生命和个性角色的丰富共性书写本土优秀文化的内涵,以本土优势和顽强韧劲弘扬时代正气。

新闻推荐

甘肃两市一县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17年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