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并肩齐奔小康路 兰州市贫困人口五年来从31.79万人减少到1.94万人
兴隆山下整齐划一的兴隆村
“这个秋天和往年的大不一样。降雪来得早了些,农民期盼多了些;农村道路宽了些,药材产量增了些。”近日来,在榆中南北两山的农村里,刚刚挖完洋芋、中药材的一些老者唱着这样的顺口溜。其实早在6月份开始至今,皋兰什川旱砂瓜遍布“金城巷”、兰州高原夏菜抢滩“国内外”、永登中堡鸡鹅羊相逐“抢食忙”、榆中甘草马铃薯销售“火翻天”……一个个品牌、一张张笑脸,兰州特色产业已经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跳板”,因为特色产业带来的“红利”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让山区的百姓生活好了起来。
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精准脱贫决策安排,深入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扎实实施***精准脱贫工作,着力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夯实小康建设的基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31.79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1.94万人,减贫任务超额完成。
“扶贫
”改变农村面貌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是风景秀美的九池泉村大门楼上的对联。国庆期间,记者再次来到七里河区西果园镇堡子村九池泉自然村,刚到村头就让人眼前一亮:一座座红顶二层洋楼组成的别墅小区气派醒目。进入别墅小区,水景广场,绿树红花,还布设了垃圾箱,架设了路灯。几位老人聚在一起纳凉聊天,孩子们在游戏玩耍。“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是200多平米的别墅,这一切全靠方总的帮扶……”在与村民、村干部、镇干部的交谈中得知,企业家方正龙致富不忘家乡,先富帮后富,将自己30多年打拼的3000多万元巨资,慷慨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
五年来,扶贫攻坚工作改变了全市300多个贫困村的村容村貌,使得这些偏远的山村拥有了美丽的身姿。来自市委联扶办的一组数据显示,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抓点、连线、成片、全覆盖”的思路,以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河流沿线以及城镇周边、新区周边、景区周边“三线三边”为重点,以省级示范村、市级示范村、连片整治区、环境整洁村为抓手,加大投入,强化举措,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底,贫困村基本实现了绿化、净化和亮化,村庄干净整洁,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全市解决农村安全饮水48.6万人,安全饮水普及率达100%。建成乡村公路2346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改造农村危旧房2.3万户。
增收产业激发信心
永登县龙泉寺镇瑞芝村,农民曹延富依托靠近兰州中川飞机场和兰新铁路、312国道等优势,流转土地300多亩,带动村上的贫困户种植豆苗、荷兰豆、甜脆豆、香菜等精细蔬菜,成立了永登富源特菜专业合作社,经过滚动发展,合作社成员达560多人。他们依靠合作社种植精细蔬菜增加收入,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农用车,日子过得蛮幸福的。永登富源特菜专业合作社是永登县众多“龙头”企业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扶贫攻坚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培育产业增收年”活动。按照区域连片推进的思路,根据不同贫困片区的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制定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加快推进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养殖、苗木等六大特色富民增收产业和劳务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推进富民产业突破行动中,在全市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实施农业提升工程,做好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和草食畜等5个产业;实施融合引领工程,把产业扶贫与转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深度融合,培育田园综合体项目,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实施科技服务工程,做到农业科技服务全部覆盖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实施农业发展改革创新工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宽贫困户融资渠道,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实施乡村旅游工程,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业,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新亮点和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增长点。
2016年全市所有贫困村实现了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全面带动了产业增收。农村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35%以上,增收产业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农户脱贫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发展激发了贫困农民“脱贫”的信心。
多措并举齐奔小康
近日,记者在皋兰县水阜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在打响脱贫攻坚战中,建立以村党支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为主力,以党员、致富能手、村民代表、乡贤等多元化帮扶力量为补充的“4+X”脱贫攻坚队伍,实施“党建+”、为民服务代理制、三户一组结对帮扶、党员示范户培育挂牌等党建特色活动,凝聚多方力量合力推动脱贫攻坚。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和举措,强力推动***工作,使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走上了精准脱贫之路。
以“实”的举措,在扶贫资金保障上有作为。一是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从2013年到2016年,全市投入各级专项财政扶贫资金15.558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413亿元,市级专项扶贫资金3.361亿元,县区配套6.484亿元。二是强化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大力推行双联惠农贷款、扶贫专项贷款等一批有效举措,落实***专项贷款13.73亿元,扶持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有效缓解了24292户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
以“宽”的思路,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上聚合力。在市级层面上,落实市级“四大家”主要领导联系县区、市级领导联系贫困乡镇、市级部门和社会帮扶企事业单位定点包村的“一包两联系”扶贫工作机制,及时牵头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级层面上,突出县区***主体责任的发挥,落实资金、权力、责任、任务“四到县”工作机制和县区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各县区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抓贫困村的责任机制,每个县级干部包抓1-2个贫困村,负责组织、协调该村的扶贫工作,督促各类扶贫帮扶项目落到实处。
以“铁”的纪律,在落实责任追究上出实招。着眼于解决“对扶贫攻坚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等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研究制定了强化县区主体责任等相关责任的追究办法,要求当年有5%的贫困村没有实现整村脱贫的县区,县区委书记要向市委、市政府作书面检查;没有完成整村脱贫任务的乡镇,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实行免职问责;联系村没有完成整村脱贫任务的,双联单位考核直接确定为不合格等次,年度综合考评不能评优。
以“强”的目标,在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上做文章。着眼于培养一支“政治坚强、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甘于奉献”的扶贫干部队伍,加大扶贫一线党员干部培训力度,以增强理念信念和提高能力素质为目标,抓好驻村工作队长、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发挥农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以“好”的作风,在提高帮扶质量上下功夫。通过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和“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等活动,先后有332家省内外企业和170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约3.5亿元。
□兰州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杨贵智文/图
新闻推荐
兰州市第三季度诚信“红黑榜”发布23家企业列入“黑榜”名单被惩戒
(首席记者丁炜娜)昨日,兰州市文明办会同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农委、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粮食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兰州市2017年第三季度诚信“红黑榜”,其中榆中佳...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