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秦将军穿越肃王墓

兰州日报 2017-07-26 09:08 大字

秦将军穿越肃王墓

除了一些盆地和条川,榆中大多都是山,陡峭的、逶迤的、矮小的,不一而足。这么多的山,数也数不清,偏偏还要依靠人工去堆一座,不禁叫人愕然不已!

这一座山,不高,远远看去,像是一把太师椅。当地老人们叫它平顶山。

平顶山,位于苑川河北岸的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山顶平荡,向北凹进,成合围之势,故得其名。

相传,平顶山为公元前214年,秦朝大将蒙恬“斥逐匈奴”时,率十万雄师,衣襟兜土,夯筑而成。都说当年蒙恬假以凌然气势,实则为一种独辟蹊径的战法,兵不血刃,却重创了彪悍勇猛的匈奴,致使其溃不成军,四散狼奔。贾谊《过秦论》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平顶山的传说,生动地表现出了蒙恬在两军相接时,计高一筹、足智多谋而升华出来的虎虎军威,而前人们在记述声势浩大的这一笔时,却言简意赅,高度凝练,只用了“斥逐”二字,甚至有些轻描淡写的意味。

历史的演进总是超乎人的预料,一千多年以后,明代肃王朱楧在榆中新营镇温家岔、定远镇水岔沟等地几择墓址,最终选定为平顶山安寝。遥想当年,大将军蒙恬意在驱逐匈奴,不想却为后人造出了一方风水宝地。而今,这座埋葬着明代肃王朱楧共计十一位皇族的陵墓,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百年来,沐风栉雨,墓冢混迹于高高低低的山峦之间,很难辨认。从已开掘的明肃怀王与其妃子的合葬墓看,墓室结构及规模竟和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墓室有些神似,而被人们誉为“小十三陵”。

蒙恬北击匈奴,夺取今黄河河套西北一带地区后,秦朝政府先后共增设四十四县,书言:“斥逐匈奴,以河为境,垒石为城,树榆为塞”,榆中为其中之一,并由此得名。

《甘肃地舆志》载:榆中“地接两驿之冲,治介万山之会,西枕马鞍,北踞天险,三山拱翠,二水分流,砺山带河,形势险要,省城之咽喉也”。榆中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凹,呈马鞍形,地形由西南、东南和东北三面向西北倾斜,苑川河逶迤穿流,无声地滋润着两岸生灵。

据说,位于榆中苑川河一带的上伍营村的村名,也因蒙恬而得。蒙恬北击匈奴时,被人们尊称为“尚武将军”,将军在此地扎营,并坐拥中军,因“尚武”与“上伍”同音,人们逐渐将“尚武营”写成了“上伍营”。如果对榆中的地名进行一次大致的梳理,会发现很多以营命名的地方,如新营、小康营、袁家营、夏官营、秦启营等等,这些地名都与历朝历代的军事征战不无关系,其中蕴藏着大量生动传神的故事。《榆中行政区域地图》显示,这样的营共有七十二个,上伍营因历史最为悠久,被称为“榆中第一营”。

历史的那一头,有秦代大将军开篇,这一头,又有藩王眠于地下收尾,前者意在国家疆土,后者旨为逝者乐土。

久远的线索,系在榆中的身子上,挂满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或回肠荡气、或悲欢离合,时至今日,竟飘忽成了显明的历史符号。

新闻推荐

引洮供水一期榆中县配套工程通水

开山辟岭筑长隧,洮水碧波惠民生。近日,引洮供水一期榆中县配套工程通水仪式在兴隆山脚下举行。至此,圆了榆中几代人的“引洮梦”,惠及全县14个乡镇38多万人,尤其是北山人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喝...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