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 扎根在泥土上的艺术之花 记民歌传承人周爱忠

兰州日报 2020-06-04 04:16 大字

2017年在民歌传习所和小朋友们一起唱民歌周爱忠(左一)参加永登县苦水镇首届梨花节参加东川镇庆国庆文艺演出

周爱忠,1955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兰州民歌传承人、兰州民歌传习所负责人。连续荣获第四第五届农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创作的小品《教女劝媳》获西固区“百合计生”人口文化文艺调演表演“二等奖”、“兰州市小戏小品”优秀奖、甘肃省首届“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优秀奖。小品《李奶奶的心事》获第二十二届黄河文化周西固之夏文艺调演表演“一等奖”和编导创作奖。其创作编导并演出的眉户剧《婚期》在西固区第十届冬季文艺调演参赛中获表演奖和编导二等奖。《梁秋燕》获第十九届黄河风情线“西固之夏”个人表演二等奖。作品《看病》在第三届兰州市读书节“新世纪图书杯”新人新事新农村读书征文大奖赛活动中获“二等奖”。自编自演的小品《婆婆、儿媳》,参加了兰州市“乡村舞台”秀展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妈妈的心事》、眉户剧《说句心里话》获兰州市第三届社区艺术节优秀奖。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文学典籍,抑或是民间的梨园戏曲、民歌演绎,每一种文化源流都值得我们潜心研究,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形态中,民歌文化可谓是一颗闪耀的明珠。“正月里采花无花儿采,二月里采花花未开,三月里桃花红似火,香赛那玫瑰花四月里来。姑娘呀……五月里的石榴赛玛瑙,六月里荷花水面开,七月里葡萄架上开,香赛那桂花八月里来。姑娘呀……”在高亢而嘹亮的陇东民歌《采花》的歌声中,记者与周爱忠见面了,她朴实的笑容和优美的声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正是民歌非遗传承人周爱忠。

周爱忠成长于民俗文化之乡——永登县苦水乡,当地浓郁的民俗文化风情和淳朴的民风给了她最为地道的民俗文化积淀。幼年时周爱忠受到父亲周文铎的言传身教,对民歌、民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爱忠告诉记者:“我的民歌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周文铎,他是一位见多识广,尤其酷爱民间小调的民歌艺人,也是村上的‘大红人’。每逢村上有文化活动,他是最积极的,是我们村上不可多得的文艺‘人才’。”

那时候周爱忠经常跟着父亲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走一路唱一路,她的童年是在民歌的浸润下茁壮成长。“我从小就在父亲所唱的民间小调中耳濡目染,深深陶醉在民歌浓浓的民俗风情之中……从那时起我心中就立志要做父亲那样扎根在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周爱忠从小就非常爱唱爱跳,上初中期间,由于她的文艺天赋,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宣传委员。上高中后,周爱忠回乡劳动时,任苦水街大队团支部书记和苦水街大队宣传队队长。深入田间地头的一线,她搜集了很多第一手的民间艺术素材。

周爱忠的父亲发现了女儿的特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周爱忠流传于永登苦水地区的民间小调。“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父亲经常被请去给学校讲民间故事,唱几首民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久而久之,我对父亲所唱的民歌,如《采花》《放风筝》《三姐妹上香》《转灯》《下四川》《刮地风》等掌握地滚瓜烂熟。”周爱忠告诉记者。

毕业后的周爱忠在西固区东川乡的镇乡橡胶厂上班,并任车间主任及妇联主任,连续数年被评为西固区双学双优女能手。1994年后,周爱忠在兰州第三毛纺织厂上班,还多次被评为劳模。2009年至2018年,周爱忠被兰州市文化局聘任为西固区东川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周爱忠始终利用业余时间宣传和学习民歌。她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厂矿企业,一直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积极地组织参加镇村文艺团队的演出,而且还自编、自导、自演小戏小品,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多次获奖,同时还获得兰州市农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周爱忠说:“那时候劳动繁忙,尤其每当人们在农闲时,生产队的社员们凑在一起,或是几个村子联合在一起,自娱自乐的临时组建个‘草台班子’演唱,唱的都是民间、民俗一类的歌和曲,不为别的,就是图的一个‘乐’字。”

周爱忠很善于民歌的歌词创作,这与她深厚的生活体验是分不开的。“民歌就是来自于‘民’,如果没有扎实的生活经验是写不出脍炙人口的歌词来。小时候我就很爱看书,虽然谈不上看过多少诗词歌赋,但是写歌词时灵感仿佛泉涌一般让我笔耕不辍。因为从事宣传工作,我会把宣传口号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通过民歌的形式唱给大家听,这样的方式不但让大家乐意接受,还愿意主动跟我学习,这样搞宣传和唱民歌两不误,活学活用,一举两得。”周爱忠说。

多年来对民歌的热爱,让周爱忠对兰州民歌的出处和历史耳熟能详,她告诉记者,兰州民歌名类繁多,有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劳动号子、夯歌、船歌等;在永登有喜庆筵宴上祝酒的《酒曲子》;在红古有表达哀思、祝福、劝善的《河湟贤孝》;在西固有表达爱情的情歌;在皋兰有社火中唱的太平歌,表达群众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在榆中也流行传唱很多民歌、社火调和太平歌。这些民歌汇集成了兰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标志。

周爱忠并不将自己囿于民歌的范围,只要有机会,她就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吸取多种民间文化精髓。周爱忠说:“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不能闭门造车,也要多借鉴其他艺术种类,比如地方曲艺和舞蹈等。我们这一辈人在国家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成长起来,那时的文化活动比较贫乏,农民的娱乐方式就更加单一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春节唱秦腔、闹社火便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百听不厌的‘文化大餐’,这是最好的学习民间文化的机会。”

多年来,周爱忠的民歌深受大家的喜爱,一直应邀参加苦水玫瑰节的演出,各种文娱活动中都能看到周爱忠的身影,她唱的民歌《采花》《放风筝》等多次在西固和永登的春节社火中传唱。其中《采花》还应邀参加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五泉庙会的展演。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这一年,周爱忠演唱的民歌《采花》,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认可和好评。

2015年,周爱忠被评为兰州民歌传承人和兰州民歌传习所的负责人。而父亲所传授的苦水老调也成为兰州民歌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周爱忠说:“这些年在民歌非遗的传承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我始终不改初心。民歌的传承和其他的非遗项目不太一样,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研究,必须要‘唱’出来,这样的传承才是‘活’的,就像语言一样,必须要‘说’出来才行,不然就是‘死’的。”为此,她的传习所不仅教授民歌的基本知识,更是把“唱”放在了首要位置。“我们当地的很多小学生都来我这里学习,他们让我看到了民歌传承的希望,听着他们稚嫩的声音跟着我学习时,我真的非常欣慰。”周爱忠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看她给孩子们教民歌的视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周爱忠还为孩子们亲自编排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打竹板,响连天,小同学们走向前,今天我们把非遗文化来宣传;保非遗,传文明,兰州民歌要传承;用真心来保护,用行动来传承,古老的文化人人爱,大家参与更精彩,更精彩……”

每当周爱忠翻开一直珍藏的民间小调《采花》《转灯》《放风筝》等手抄本的时候,心中不禁为之兴奋和激动。周爱忠说:“因为这是我父亲生前精心搜集整理出来的。他在世的时候经常说:‘别看这些都是小曲小调,可它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你要牢记,绝不能失传。’直到现在,我越来越理解父亲当时迫切而又平凡的梦想,那就是让兰州民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周爱忠动情地告诉记者:“民歌是扎根在泥土上的艺术之花,民歌一定要接地气,朗朗上口且充满生活气息,这样的民歌才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挖掘、整理、传承兰州民歌是我一生的追求。因为民歌深深扎根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表达着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和辛勤劳动的热爱和向往。所以我要继续搜索、整理、演唱和传承兰州民歌,并把这些民歌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出版成一部民歌集,这是我近年来最大的愿望,也是对弘扬兰州民歌献上自己的微薄力量。如果说我这一生因为传承民歌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是与父亲的身教言传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是分不开的,我能做以回报的就是用自己诚挚的歌声和实际行动,让兰州民歌好好地传承下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

新闻推荐

准新人注意! 5·20领证需提前电话预约

5月15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今年“5·20”“5·21”这样谐音的好日子,准新人申领结婚证要提前电话预约方能当...

永登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