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四次换装为民服务初心不改
1977年老赵首次穿上警服上世纪80年代换装“橄榄绿”上世纪90年代换装“藏青蓝”纪念从警41年
今年62岁的赵晶毅,于两年前退休,曾就职于兰州市公安局户政处。41年的从警生涯中,治安、刑侦、派出所、内保等岗位都留下过他的身影,说起自己最有纪念价值的照片,他向我们展示了换装时的照片,“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服装、装备都在逐年改善,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这些年中,目睹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色警服神圣庄严
1976年,赵晶毅19岁,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带着满腔抱负走进了永登县公安局河桥派出所。
“3间土胚房,面积不过30平方米,不仅是办公室,还是同事们的宿舍。”回忆起报到时的场景,老赵说,那时条件有限,派出所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还借住在当地的村委会。当他拿着行李,穿着便装,站在门口时,一把就被老民警拉着“跑片”去了。一个人、一辆自行车,负责6个村、方圆90多平方公里,大饼和水壶成为了他的常备。
就这样,在河桥派出所工作了将近一年时间,老赵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警服。“那时候看着同事们穿着制服进进出出很是羡慕,当把警服发给我的那一刻,心里很是激动。不管是回家,还是见同学都舍不得脱。”时至今日,再次讲起那时的事,老赵依旧心潮澎湃,他说,制服虽然是“的确良”,只有白、蓝两色很是简单,可穿在身上却感觉神圣而庄严。
“橄榄绿”一个时代的见证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橄榄绿”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总共经历了2次换装,从单一的绿色制服,到上衣饰有黄边肩袢、袖口有两条黄色袖线、大檐帽上有了警徽,再到‘89式’警服裤子取消了两侧红裤线,红领章改为松枝衬托的红色盾牌领花,我们的办公条件和装备也逐渐得到改善。”
“上世纪80年代初,永登县公安局拥有了第一辆天津吉普,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又给其他部门配置了面包车、三轮摩托和两轮摩托。”
永登县河桥镇边墙村是老赵曾经负责的“片区”,是一个纯山区,村民依靠小麦、洋芋度日,生活条件很是艰苦。据他回忆,那时村民们为了吃水,经常是拉着骡子来回运水,走出了一条乡间小道。老赵说,随着易地搬迁和退耕还林项目的开展,不少村民移民新区,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负“藏青蓝”无悔从警路
1988年,老赵调入兰州市公安局。“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相比,90年代兰州变得繁华了起来,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兰州出现了不少的歌厅、舞厅,一时间大街小巷布满了“卡拉OK”,不少有点想法和技能的人纷纷走出家门,开始经商、打工。对于公安干警来说,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职责。那时的老赵调入市公安局户政处、治安支队工作,走访商户、流动人口管理、基层派出所工作开展,成为了他的日常。“那时候跑的地方多,出行不像现在这么多样,而且2、3个人一出门,就是整整一天,油耗车就成为了我们的首选,可是跑着跑着就在半路上熄火了。”老赵说,那时会开车的同事都有一项技能——修车。每每忙完手里的工作,大家都会将摩托车上的电瓶卸下,放在办公室的角落里充电,什么离合器、化油器,了解的很是详尽,手艺好的不得了。
1999年,为与国际警察服装接轨,“藏青蓝”的警用制服亮相在兰州市的街头巷尾,老赵和他的同事们换上了“99式”警服,帽徽、领花、警衔、警号、胸徽样样俱全。常服、作训服、执勤服和多功能服,满足了各种工作环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字“帅”。
不同时期的警服,肩上却有着相同的责任与坚守。曾经的青葱少年,如今的花甲老人,岁月在变,容貌在变,一直不变的是为公安事业的奉献和热情。2017年,老赵离开奋斗了41年的公安队伍,脱去了陪伴他大半生的戎装。“无悔从警路,不负‘藏青蓝’。奋斗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我们伴随着祖国的成长,见证着兰州的发展,虽然我们已经老了,退出了公安战线,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老警察来说,服务人民的那份热诚将永远不变。”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庭那文/图
新闻推荐
王得军王国仁20多天前,永登县武胜驿镇五端村发生一起意外溺水事故。11岁的涵(化名),前来永登县武胜驿镇五端村外公家探亲,在村...
永登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登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