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韭黄村”里的乡村治理密码

甘南日报 2021-12-23 09:07 大字

清晨,初冬的西北黄土高原上,空气里带着寒气。56岁的张惠民吃完早饭,裹紧大衣出了家门。他在自家韭黄地头架起火堆,备好满满一大铁壶热茶。

张惠民住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张家大坪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韭黄村”。今天是村里的韭黄开镰丰收节,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

几天前,乡亲们已经商量好,今天第一个帮张惠民收割韭黄。干完活休息时,围着火堆喝会儿热茶,是当地村民冬季劳作时的习惯。

韭黄是韭菜经软化栽培后变黄的产品。韭菜隔绝光线,完全在黑暗中生长,会变成黄色。在张惠民所在的中国西北地区,人们喜欢在冬至日前后吃一顿韭黄馅儿水饺。

上午10点左右,十几个身影三两结伴地走近。大家在火堆旁聚成了圈,哈着气,聊着天。

等到正午太阳高升,韭黄地里的霜气逐步退去。人群中喊出一句“开干了”,大家拿着各式“家伙什儿”,跨进张惠民的农田里。

伴着响亮的号子声,一队人拿草叉推开农田上覆着的厚厚麦草,另一队在田垄上挖出一道道沟渠。村里的“老把式”们将镰刀插入沟渠间隆起的土堆,握住长柄向后拉拽,鹅黄的韭黄这才露了头。戴着五色头巾的妇女们紧随其后,用绳子把韭黄扎好,码放在一旁,等待通过电商销往外地。

张家大坪村已有40多年种植韭黄的历史,并且依然延续着“麦草覆盖”的传统办法。一年只收割一茬,这样产出的韭黄香味独特、鲜嫩可口,深受市场欢迎。

“收韭黄可是每年冬天最大的工程。”张惠民说。用传统的方式种植韭黄,需要在秋季最后一茬韭菜收割后,在地里覆盖上数十厘米厚的麦草。收割韭黄时,光清理麦草这一项工作,就需要十几个青壮年一起协作。

然而,就在几年前,因为古法种植费时费力,村里的青壮年又都去了附近城区务工,每年冬天到了收获季,村里连收割的人手都凑不够,“韭黄村”传统难续。

“发展产业才能兴乡村,赚不到钱就更留不住人。”张家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张惠鹏说。于是,他带领村干部,成立了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聘请农技专家,教村民如何防治韭黄病害、用药用肥……

在科学种植理念的带动下,张家大坪村韭黄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种植规模大了,需要的人力更多了,单靠一家一户的劳动力,根本没有办法收割。

为了调动更多人参与其中,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们开始在日常的工作中“发力”。他们到农家炕头、田间地头与村民聊家常,帮大伙解决矛盾、拉近感情,同时,通过组织村民议事会议、合作社股东大会等形式,增强村民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大家感情好了,劲儿往一处使。到了关键的时候,互帮互助就变成了默契。”张惠鹏说。

现在,每年冬季的韭黄开镰节成了张家大坪村最具仪式感的“社交盛会”,附近务工的年轻人都会专程返乡。大家帮完东家帮西家,一直忙到春节前。

韭黄种植不仅成为村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也在成为乡村发展的助力。村民们的口袋鼓起来的同时,因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的村子空心化问题逐渐缓解,村民间互帮互助的美德,也在日益显著地发挥作用。

西固区区长毛玉铎说,产业兴旺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传统公序良俗的巩固,让乡村治理更有成效。

张惠民家中的第一亩地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割完成了。他算了笔账,家中的7亩地今年保底收入能超过20万元。

晚上,他招呼乡亲们去家里吃韭黄馅儿水饺。大家围坐在炕台上,聊起收成和家长里短。蒸腾的热气里,满是热络的邻里乡情。(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蒋天宝徐芝文会见兰州前锋高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时海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李远雄王瑞琪)12月17日,市委书记蒋天宝,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芝文会见来资考察的兰州前锋高新装备制造有...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