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近期兰州市新一轮疫情又让广大市民的心重新紧张了起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冲击下,如何正确释放压力,寻找更好更健康更从容的自己? 不惊慌不焦
虽然疫情终将离去,但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无法正常上班、居家隔离、小区封锁、一遍又一遍的核酸检测、出行不便等等实际情况对市民的正常生活模式乃至心灵健康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此次兰州市新一波疫情爆发期间,记者经多方采访了解到,在疫情常态化下,如何保持个人心理健康,不惊慌不焦虑,远离无措和迷茫,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过度“应激反应”值得关注。要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暖心关怀下,困难终会过去,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找到慰藉心灵的出口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张小芳
在近两年的长期疫情防控下,近期兰州市又突发了新一波疫情,并迅速波及甘肃省天水、张掖、嘉峪关、陇南等地,而近日全国多地也散发了新一轮疫情。“从没有如此近距离感受疫情带来的恐慌与不安,不敢出门,一旦出门就很容易被传染的担忧充斥着整个大脑……”兰州人民从未如此紧张,本来以为在这场漫长的“战役”里,大家已经渐渐适应和熟悉,但当疫情再一次发生在身边,原本平静的生活再一次受到影响甚至冲击,这无疑给更多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忧虑和恐慌。
据相关部门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保持个人心理健康,不惊慌不焦虑,远离无措和迷茫,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过度“应激反应”值得关注。
防范疫情常态化下的过度“应激反应”
“此次疫情一爆发,我就立马给自己的单位和孩子的学校都请了假,也逼迫爱人必须向领导请假待在家里。因为我家距离发现疫情的小区很近,我内心万分焦虑,生怕我们家任何一个人被传染。”兰州市民王女士虽然全家都持“绿码”,但疫情带来的恐慌仍然使她无法淡定,从2020年疫情爆发至今,王女士的心理压力从未减轻,尤其是此次疫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更是令她的焦虑与不安与日俱增。
“每天深夜睡前都要看一遍本地疫情新闻,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儿也是查看本地疫情的最新通报,还会仔细阅读确诊者的行动轨迹并联想自己是否去过那些地方,有时候还会读好几遍才罢休。晚上睡不好觉,会醒来好多次,脑子里胡思乱想,会想到万一自己感染了怎么办……”兰州市民常先生也是由于近期的新一轮疫情导致心理压力变大,经常失眠。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度“应激反应”主要表现在行为层面、身体层面、心理/情绪层面、思维层面、社交层面5个方面。如果发现自己有很难交流、无法听进疫情之外的话题;情绪激动易怒,经常和人吵架;高度警惕,过分担忧,看待任何相关消息都要转发给周围的人等症状,就有可能出现了过度“应激反应”现象。过度“应激反应”还表现为身体出现不适,例如肠胃问题,头痛,视觉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等。从心理/情绪上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愧疚、悲伤,或感到英勇、欣快、无敌感等。
专业人士同时表示,在疫情的长期侵扰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过度“应激反应”,这些过度“应激反应”也可理解为我们面对创伤事件后的正常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缓解,但是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一个月,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就有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正确看待逆境中的脆弱表现
“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一项业务都没拉到,无奈之下老板决定让我们回家待工,虽然会发给我们基本工资,但天知道这是不是为了安稳我们……”这段时间,冯伟正在和朋友谋划着回家乡创业,眼看着一天天没班上,蹲在家里干着急,一向沉稳好脾气的冯伟经常和爱人因为创业的事发生口角,搞得自己心烦意乱,生活的目标混沌模糊。
而像冯伟一样,因为疫情影响带来的降薪、停工甚至失业让这些尚处在奋斗期的年轻人倍感压力,冯伟表示“有一种浑身力气没处使的感觉”。的确,当下社会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一代,面临着事业、家庭、教育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和经济双重压力,本来就因负重前行而感到身心俱疲,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是在他们肩上又砸下的重重一锤。
“都快30岁了,感觉自己仍每天浑浑噩噩,不知啥时候是个头。”郭立已经在家待业半年了。原本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的她,因为效益不好、收入不佳,辞职打算另谋职业。可是在寻找与选择的过程中,无奈又遇上了兰州市突发疫情,“似乎一下子又把自己打入幽暗的深渊,别想爬起来。”郭立一度抑郁,食欲减少、睡眠变差,甚至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只能这样了,事业无成,爱情无果,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兰州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估计我们马上就要复工了。疫情发生时,期盼着早日恢复如常,但眼看着要上班了,心里竟有些舍不得在家的这份舒服自在,感觉自己消极惰怠了不少。”在兰州国芳百货做销售的苏燕向记者坦露,有这种消极想法的同事还不在少数,似乎大家都沉溺于这种“不可抗力”式的休假中。
心理专家表示,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心情不好,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际交往受到影响,难以应付日常工作和学习的表现都属于过度“应激反应”,在一定时间内属于正常现象,但要防范其演变为应激障碍。专家还表示,此次疫情带来的恐慌是广泛性的、长期的,如果不消除,恐慌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疫情直接带来的伤害。所以大家应该及时关注各级政府以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
坦然接受生活变化寻找释放压力的正确途径
“好久没吃过外面的饭了,都馋得不行了,什么时候才能出去美餐一顿……”长时间禁锢的味蕾终于打败了李雪不想动手的懒惰神经,周天的下午,和爱人一起动手做了期盼已久的牛肉面,在兰州人的美食菜单里,缺什么都缺不了一碗“牛大”,“不是嘴馋,只是心馋,吃下一碗牛肉面,心一下子就暖了,什么困难都不怕,果然美食可以治愈一切。”
因为疫情的影响,董豪已经快两年没有回河南老家看望父母了,父母电话里的谅解与安慰也没能让他的心回暖几分,“一想到疫情把自己的生活节奏完全打乱,心里就烦躁。”好在近日朋友介绍了几本好书,安下心来读一读,心也就没那么堵了。
“去年因为疫情,我的婚期都改了。但改变的只是时间,快乐幸福的实质永远不变。”李喜娟永葆快乐的心也影响了她的爱人,从去年到今年,俩人并没有因婚期延后破坏心情,而是选择了更加积极地谋划婚期的时间和出游的地点,快乐没有减少,而且还因为彼此的默契和理解让感情加了分。
面对同一事件的冲击,不同的心态和情绪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让自己快乐、生活幸福则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研究表明,合理宣泄情绪,会让我们更加健康。宣泄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能够减缓这些事件对我们的消极影响,从而增进我们的身心健康。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第一负责人,当发现自己或家人情绪过度时,可合理宣泄情绪,例如倾诉、运动、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等,帮助我们宣泄不良情绪。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情绪具有功能性,情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或反应,情绪本身通常会携带着一些信息,比如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无聊”是来提醒我们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当感到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是来提醒我们需要去寻找或培养一些兴趣,做一些开心的事情。所以情绪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于我们是否能正确理解情绪所传递的信息。
新闻推荐
以下文章来源于南风窗,作者路迟南风窗.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沙县小吃、兰州牛肉面、桂林米粉,能安全活下来么?广大公众的...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